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安徽出台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政策举措
作者:
■靳生
近日,安徽“奋发有为往前赶”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透露,安徽正式出台《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举措》。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许光友介绍,当前,安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呈现逐季向好、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并存,从省级层面加强政策统筹实施,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对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保持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
许光友介绍,这一政策举措主要有四个方面考虑:一是贯彻落实政策要求。深入贯彻中央以及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出一批具象化政策举措,争取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动能。二是统筹存量和增量。结合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堵点卡点、基层群众反映集中的诉求建议,提出若干新政策新举措,延续部分成效较好的存量政策,进一步稳定预期。三是聚焦企业可感可及。结合该省零基预算工作,坚持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同向发力,明确政策资金投向、支持方式、奖补数额等,推动政策易操作、可兑现,切实让经营主体感受到政策“及时雨”。四是强化政策协同集成。加强财税、金融、科技、产业等政策系统集成,推动各项举措协调配合,提高政策实施整体效能。
据悉,《政策举措》共30条:更大力度提振消费。着力提升消费能力,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人群就业,提升“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功能。扩大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加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与实施省级消费券政策,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种类,举办“徽动消费”、餐饮文化季等系列活动5000场以上。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制定发布消费新场景供需合作机会清单,举办首发、首展等促消费活动。扩大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支持更多文化场馆创建旅游景区、景区植入新型文化空间,举办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等活动。
安徽还将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强化重大项目牵引,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探索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营商环境招商等新模式。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实施一批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加大民生领域补短板重点项目实施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200个以上,规范实施特许经营项目,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设运营。加强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全流程提供重点项目融资服务,推动工业用地混合复合利用。
根据《政策举措》,安徽将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大科技创新攻坚力度,统筹设立科技创新攻坚专项资金,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提质扩面行动,全面推广“贷投批量联动”服务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中试基地、顶尖孵化器,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水平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统筹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提档,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2亿元,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供应链等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统筹安排20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5亿元左右支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推进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筹建首批安徽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200项以上。做强做大数字经济,培育一批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改造园区样板。
安徽将推动经营主体提质扩量。大力培育优质企业,实施优质企业成长计划和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建设行动。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加大助企惠企力度,面向小微企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贴息,推动无还本续贷政策阶段性扩大到中型企业,开展制造业“百场万企”产业供需和要素对接活动。支持企业并购重组,支持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各母基金设立并购重组子基金,组建省并购联合会。
同时,安徽将全力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深入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5000家次以上企业赴境外开拓市场。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优秀海外仓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用好“海客圆桌会”等特色外资招引品牌,落实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培育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安徽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安全韧性城市,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改造城中村和危旧房6万户以上,因地制宜推进“好房子”建设。加快建设江淮粮仓,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等高能级育种平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支持建设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和精品示范村。同时安徽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优化利企便民服务,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范围,打造增值化涉企服务应用场景,构建政策兑付“一站式”服务体系。规范涉企执法和收费,推进“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改革,更多采用柔性执法方式,规范涉企收费行为,营造良好市场价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