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粮增产,筑牢大国根基

作者: ■王宸

    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传来捷报,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4130亿斤,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比2023年增加222亿斤,增长1.6%。这一沉甸甸的数字,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彰显着我国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强大实力与坚定决心。
    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意义非凡。从宏观层面看,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在全球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部分国家地区因政治、经济、气候等因素,粮食供应出现波动。而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为国家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还是应对外部贸易摩擦,充足的粮食储备都能让我们从容不迫。这不仅保障了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供应,维持物价平稳,更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为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战略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从微观层面讲,粮食产量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粮食丰收意味着收入增加,生活改善。随着产量的提高,农民不仅能从粮食销售中获得更多收益,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如粮食加工、仓储物流等,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这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粮食产量能够实现连年增长,背后是诸多因素的共同发力。首先,政策支持是关键。多年来,国家始终将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从农业补贴到最低收购价政策,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农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指挥棒”引导着资源向粮食生产领域汇聚。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例,通过平整土地、完善灌溉排水系统、改良土壤等措施,大幅提升了耕地质量,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高标准农田平均每亩粮食产能可提高10%至20%,成为粮食增产的主力。
    农业科技创新是粮食增产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我国在种业、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种业领域,科研人员不断攻关,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种植技术方面,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精准农业,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效。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大幅提升,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如今,大型联合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等现代化农机装备在田野上穿梭往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此外,广大农民的辛勤付出和基层农业工作者的默默奉献也功不可没。基层农业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农民手中,成为连接科研与生产的桥梁。
    然而,在为粮食增产欣喜的同时,应认识到粮食生产仍面临一些挑战。从资源环境角度看,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水资源量相对不足,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中低产田占比较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巨大。同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愈发明显,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给粮食生产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从市场角度看,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国内市场的传导效应日益增强。全球粮食供求格局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都会影响国内粮食价格和市场稳定。此外,国内粮食产业还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效益偏低等问题,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挑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技术,提高耕地质量。同时,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要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种业研发投入,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智能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技术瓶颈,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此外,还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让科技创新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最后,要完善粮食市场调控机制。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市场动态,提高市场调控的前瞻性和精准性。优化储备粮管理,发挥储备粮调节市场、稳定价格的“压舱石”作用。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加强国际粮食贸易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024年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此。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们要以此次突破为契机,坚定信心,直面挑战,持续发力,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实的粮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