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强化商会建设助力“民得实惠、商得美誉”

作者: ■张志凤王佳

    近年来,江西省新余市坚持党建引领商会建设发展,按照“党建+商会”模式,全市26个乡镇实现商会组织和党组织建设全覆盖,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积极投身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建设,展现出民营企业“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的时代风貌。
    据统计,新余市已获得全国“四好”商会10家,全省“四好”商会20家,实现“民得实惠、商得美誉”良好效果。
    党建促会建推进融合发展
    通过全域打造“党建+商会”建设新余样板,新余市工商联主管的54个商协会,建立党组织77个,党员1200多名。2024年11月,“‘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新余党建引领商会发展的探索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百个新兴领域党建创建案例。
    新余市实现“党建+乡镇商会”全覆盖。健全市、县(区)领导挂点帮扶重点企业、联系商(协)会制度;乡镇商会和商会党组织同步设置,商会负责人和党组织负责人同步配备,全市乡镇商会和党组织覆盖率达100%。“党组织与商会领导层”“党组织与理事会”双向互动,如高新区、分宜县各乡镇商会实现商会管理层党员和党组织成员100%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建立“商会党组织+会员企业”双向发展机制。采取市内行业统建、市外区域联建方式,构建以商会党委为核心,会员企业支部为主体的党组织架构。目前全市乡镇商会覆盖会员企业1600余家,会员2600余人。
    新余市选派市、区两级退休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到基层商会担任党建指导员。推动商会党组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发展、党费收缴等工作制度。钤山商会“五红党建”、洋江商会“洋河同舟”等商会党建品牌初见成效。
    水西镇党委牵头制定《水西商会党员双向沟通联动管理方案》,通过“双向摸排、双向回归、双向联系、双向管理、双向共促”抓牢抓实党员会员的教育管理,真正实现党员管理不留漏洞、党员监管不留盲区。
    新余市渝水区工商联与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EDP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赋能“民营经济大讲堂”,打造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能力素质提升高地,交流合作共赢福地”的“三地”服务品牌,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动能。
    新余经开区企业家协会以“党建+平台”为引领,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创建全市首个园区政协委员工作站。组织企业家赴萍乡安源区、莲花县开展“井冈红”理想信念教育暨党纪学习教育。
    创新服务举措搭起沟通桥梁
    深化政企服务平台破难题。新余市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商会工作制度,开展“入企走访连心”“亲清助企”“法治体检”等系列活动,宣传惠企政策,收集意见建议,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新余经开区企业家协会同新余经开区建立“双向互动”机制,会员与经开区领导班子共同轮值,实现会员之间、政企之间高效沟通和频繁互动。
    精准金融服务平台解困境。新余市工商联积极配合会员企业与“政银企担”对接工作,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安仁商会组织会员召开金融支持商会高质量发展银企对接会,实现银商企合作共赢。
    创新司法服务平台优环境。贯彻落实“万所联万会”机制,新余市成立非公企业维权工作联系点、维权服务点、服务企业联系站等服务平台,与律所建立沟通联系机制。
    联合法院、检察院、司法、税务等职能部门开展旁听庭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法检查座谈会、“行政复议进商会”专场法律服务活动、护航双“一号工程”之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沙龙等活动,为会员企业解答各类法律咨询案件。
履行社会责任倾情回报桑梓情
    新余市各商会每年坚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积极配合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营造尊师重教和回馈家乡浓厚氛围。
    利用传统节日,各级商协会积极开展关爱“一老一小”活动,累计捐款捐物9亿元。其中,分宜县工业园区企业家协会常态化开展金秋奖学,累计奖励104人10.1万元。
    依托“百事通”“和事佬”等平台,新余市工商联引导当地比较有声望的商会会员参与调解矛盾纠纷,推动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
    据统计,近年来,商会会员一家带一村、一村带一片,帮助处理矛盾纠纷400多起。
    分宜县安仁商会、双林商会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推进民营经济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新余全市423家商会企业结对帮扶377个村委,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合作社”等多种发展模式,打造20多个示范基地,形成企业创业有成、产业兴旺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态势。
    其中,水北商会共建设起6个年产值3000万元的项目,10余个年产值500万元的项目,有效带动近千名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其中脱贫户348户,实现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人和商会成功打造5个项目示范点,新余市蒙山实业有限公司入选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