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点九元的电影票能否成常态
作者:
■王宸
新年伊始,19.9元的电影票又回来了。在电影市场,19.9元电影票时不时能掀起一波儿热度。每逢电商平台大促、新片上映前期宣发攻势,或是影院淡季揽客时,低价电影票就会闪亮登场,引得观众趋之若鹜。可热闹之余,人们不禁发问:19.9元电影票究竟能否成为观影消费的常态?
从影院运营角度而言,票价与成本紧密挂钩。一座现代化影城,前期建设投入巨大,从场地租赁、高端放映设备购置,到装修营造舒适观影环境,无一不需要海量资金。日常运营成本更是如流水,员工薪资、水电费、设备维护费等,每月开支不菲。19.9元的票价,若大规模、常态化推行,多数影院恐怕很快就会入不敷出。即便是热门商圈影院,观影人次再多,微薄的单张票利润累积起来,也难以填平成本深坑,长此以往,更新设备、提升服务质量更是无从谈起。
影片发行方也对低价票心存顾虑。电影的制作成本不断攀升,发行方期望靠票房回本盈利,继而开启下一个影视项目。19.9元的低票价,无疑会压缩票房收入,尤其对于中小成本影片,本来盈利空间就狭窄,回本周期大幅延长。这对影视创作生态的多样性也是打击,创作者不敢冒险尝试小众题材。
但不可否认,19.9元电影票带来的红利十分显著。它是市场引流的利器,在竞争白热化的娱乐市场,低价票能瞬间抓住消费者的心,把徘徊在游戏、短视频周边的观众拉回影院。新片上映初期,靠着低价策略,观影人次飙升,社交媒体热度随之而起,形成自发的口碑传播,为后续票房续航积攒能量。对于一些文艺片、艺术电影,低价票是叩开大众市场的敲门砖,让平时对这类影片望而却步的观众,有了低成本尝鲜的机会,助力小众电影佳作出圈。
当下,线上票务平台在低价票现象里扮演关键角色。它们手握巨额资本与海量用户数据,补贴票价,既能扩大平台影响力,收获用户粘性,又能从广告、衍生服务里补回成本。不过,这种烧钱模式难以持久,资本逐利的天性决定,一旦市场格局稳固,补贴必然缩水。而影院与发行方在平台裹挟下,有时虽明知低价票有隐患,却也难以抗拒短期内票房数字增长的诱惑,陷入被动配合的尴尬境地。
再看观众心理,19.9元电影票塑造了一种“性价比”预期。习惯了低价,观众对票价回升极为敏感,稍微涨价就可能怨声载道。影院陷入两难,维持低价难以为继,涨价又怕客源流失。可消费者并非全然不理解成本逻辑,若影院能在服务上做加法,提供更舒适座椅、更优质视听,或是打造特色观影活动,适当提升票价也并非不可接受;影片若质量过硬,内容有深度、制作够精良,观众同样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而非执着于低价。
从行业长远发展审视,19.9元电影票不应成为常态。健康的电影市场,需建立在合理的价格体系之上,让各环节有利可图,创作、发行、放映形成良性循环。但这绝不意味着要摒弃低价策略,它可以作为营销手段,在特定节点精准发力,盘活市场活力。监管部门此时应有所作为,防止不正当低价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引导行业合理定价;影院与发行方要苦练内功,以品质服务、优质内容驱动票房增长,而非单纯依赖价格战;票务平台也需找准定位,助力行业资源整合,而非仅靠补贴博眼球。唯有多方协同,电影市场才能摆脱低价票困局,步入可持续繁荣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