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专项行动 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作者:
■杨孟著
日前,工信部、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加快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求到202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中小企业上云率超过40%。这对于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我国增长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实体经济的80%是工业,工业的87%是制造业。我国有近4000万中小制造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通过赋能专项行动,引导中小企业加快关键工序数字化改造,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同时,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产业平台发育成长,助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构建全链条、全流程数字化生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自主可控能力。
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我国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优势信息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并迅速应用于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领域,为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为加快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但与此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在数字化应用方面还存在堵点和卡点。中国制造已阔步走向世界,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最重要的一环,但产业链低端供给、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短板”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依然存在,成为中国制造国际话语权的痛点。为了尽快修弥“短板”、锻造“长板”,迫切需要通过赋能专项行动,加快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确保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够掌握主动、赢得先机。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企业数字化转型多数走的是一条以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实施为基础,致力于企业现有业务模式的优化,最终实现以“智造”为技术特征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我国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也不例外。麦肯锡的一项调研结果也显示,在数字经济时代,获益最多的是根据自身的战略管理需要、所处行业特征以及应用场景来自主选择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企业。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应按照赋能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创新引领,综合评估中小企业各自的性质、业务特点和战略定位,理性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数字化转型之路,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数字化转型,并争取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因为先行者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预期成本节约和收入增长目标之后,就会陆续投入更多资源,进一步改善经营业绩、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在效率、成本,创新机会等方面博取相对优势乃至绝对优势。这对于后行者而言,到时再想追赶上先行者,所需投资和付出的代价将有可能成倍增长,且实际效果反而不佳。
此外,先行者的运行模式甚至有可能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先驱模式。这一现象借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也即“锁定效应”。尤其是对于具有数字技术产业平台性质的先驱模式而言,每个新客户都希望能够连接到自己所在的商业网络,自然它们也会加入这个生态系统,从而使得先行者创设的生态系统的“锁定效应”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最后,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还需建立完善“政府-数字平台-龙头企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多级联动推进机制。在需求侧,重点聚焦共性问题、找准转型切入点;在供给侧,着力培育发展数字化服务商和专业服务机构。围绕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转型基础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