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重”“两新”政策加力扩围
打造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 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有效需求
作者:
■本报记者宋寒业
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快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24年我国取得了不平凡的发展成绩。
2025年我国经济将如何持续发力?近日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增强政策一致性,加快政策传导落地,更快更充分地释放政策效能。
袁达对推动今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充满信心。他表示,一方面,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将有效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2024年出台政策的效应将持续显现,今年宏观政策还有充足的空间,加上宏观调控手段和经验更加丰富,可以为实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我国新质生产力表现为: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要坚持融合发展。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比如,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建设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乡村。
同时,坚持深化改革。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如优化市场注册、交易机制、计量结算等制度安排,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为虚拟电厂、智能微电网等新业态提供发展空间。
“下一步,要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力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继续提振资本市场,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持续强化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和数据等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袁达说。
“两重”“两新”持续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2025年将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工作。
袁达表示,要加大建设力度,将重点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等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加强软硬结合。坚持项目建设和配套改革相结合,抓紧推进规划政策制定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资综合效益;加快工作进度。在去年提前下达今年约1000亿元项目清单的基础上,近期将再下达一批项目清单,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与此同时,加力扩围实施“两新”工作。2024年以来,“两新”工作对扩大有效投资、提振居民消费、加快绿色转型的综合效应持续显现。比如,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快速增长,汽车报废和置换更新、家电以旧换新销量明显增加,新能源汽车、一级能效家电销售占比持续提升。
会上明确表示,今年要扩大“两新”范围。将设备更新支持范围扩大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产品给予补贴。同时,提升标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加大家装消费品换新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简化设备更新审批流程,提高经营主体设备更新的便利度。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资金分配,向去年工作成效较好的地区倾斜;降低企业垫资和经营压力,简化补贴流程,及时高效兑现补贴资金;规范市场秩序,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等,持续提高政策效果。”袁达说。
培育新消费增长点
数据显示,受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的影响,去年9-11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速连续三个月保持50%以上,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同比增速连续三个月保持在20%以上。消费新增长点持续涌现。去年一年,“国风”“国潮”“新中式”等新消费概念不断涌现,社区集市、后街经济等烟火气比较浓的消费场景也推陈出新,年轻人喜欢的房车露营、汽车后市场新型消费快速成长。
“展望2025年,我国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优势没有改变,消费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消费市场将持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肖渭明表示。
通过丰富消费产品服务供给,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和扩大服务消费,打造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以高质量供给来引领有效需求。
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持续提升冰雪场地设施数量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这方面的消费。”肖渭明补充说,聚焦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扩大老年助餐、居家助老、社区便民、机构养老等服务,让智能辅具、银发专列、老年游学等新鲜事物进入更多老年人生活。
改善消费环境。完善商贸物流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落实好带薪年休假制度,释放节假日消费需求。办好中国品牌日活动,组织开展国货潮品进乡村、进社区等公益行动。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