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

■沙育超

作者:
    当前,全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500万户。黑龙江省目前经营主体为335.6万户,较2018年增加了108.6万户,增加了48%。虽然从全国范围看,黑龙江省民营经济总量偏小、经营主体偏少,但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和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创造的经济总量仍占全省GDP的近半壁江山,在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技术创新、扩大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促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去年以来,党中央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密集出台政策举措,前11个月,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同比均有明显增长,反映出助企政策的力度与成效。黑龙江省陆续出台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关于振兴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制度,通过高质量服务有效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政策支持和优化监管服务等,作出一系列部署。通堵点、稳预期、增后劲,传递出切实为企纾困解难的强烈信号。
    助企纾困解难、为企业排忧赋能是一项需要细致考量和灵活应对的工作,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把握好尺度,监管与服务并重、“无事不扰”和“无处不在”并行,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
    制定差异化惠企政策,兼顾当前与长远。助企纾困解难不能“喜新厌旧”,也不能重“显绩”轻“潜绩”。既要通过普惠性措施,解决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信心,又要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独特“病灶”,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疗法”提高政策效果。对于传统企业,可通过提供技改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其转型升级,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对于新兴企业,可提供更多市场准入便利,创造更大发展空间,通过创业投资等帮助其快速成长。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调整优化政策措施,加强执行监管,防止出现执行偏差或滥用政策情况。
    转变服务理念,减少过多干预。积极营造标准规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推行“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深化领导干部包联企业工作,政企交往需要给彼此留出足够的自主空间,减少打扰企业时间,尽可能减少以指导为名的过多干预。相关部门要持续提升为企服务质量,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转变服务理念,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畅通服务企业“快速通道”和解决问题“绿色通道”,及时帮助解决产业链上下游、市场营销、流动资金等问题,提振企业信心。
    提高服务能力,优化调研方式。相关部门一方面要聚焦民营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为企业做好服务保障,另一方面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针对性,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扩面增效。比如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各部门的调研需求进行汇总和整合,清晰界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预期成果,避免重复调研;优化调研方式,提前收集分析企业信息,采用问卷调查、网络会议等形式,提高调研效率;加大政策宣传推送力度,更广泛地倾听民营企业家心声,邀请其参与政策制定,提高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及时向企业反馈调研结果和改进建议,建立成果共享机制,让各部门共享数据和结论。坚持以“数跑龙江”为引领,叫响“六最”特色营商品牌,持续推行“线上办”、“掌上办”,提升市场主体便利度,切实让民营企业感受到有关部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温度。
    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体现担当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着力在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应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奖励补贴、政府采购等方面探索制定正负面清单,让民企与国企享受同等待遇、受到同等重视。在把握好“亲清”政商关系前提下,勇于体现担当和作为,把服务民企作为“分内事”,站在企业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针对民企诉求,“不为不办找理由,多为能办想办法”,做到“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实行台账式管理,解决一项销号一项,决不能只监管不服务。
    打造清朗网络环境,做好宣传引导。对民营企业来说,除了政策、资金支持外,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同样重要。近年来,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一直是网络上的高热话题,造谣传谣、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时有出现,使得一些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受到侵权信息乱象伤害。应依法打击网络谣言,采取及时有效的监管措施,建立、完善更加有效的舆情引导机制和危机处理协作机制,引导舆论正确看待民营企业,旗帜鲜明地为企业撑腰打气;定期选取创新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的典型经验做法,向全社会大力宣传推广,讲好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故事,弘扬企业家精神,形成关心、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黑龙江省工商联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