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岱岳区工商联:
激活民企兴村“加速器”
作者:
■姬祥鸽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工商联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效率实施,做实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带动、消费帮扶、帮办实事“五项融合”,力促“万企兴万村”行动同频共振、走深走实。
同时,健全统筹协调、要素保障、考评示范“三项机制”,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多点发力、提质提效。岱岳区累计引导700余家企业参与,投入资金达7亿元,受益群众18万余人。
制度保障 下好兴村“先手棋”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岱岳区工商联完善领导体制机制,成立由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局、中国农业银行泰安岱岳支行和各镇街等单位组成的岱岳区“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双组长”,并定期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制定“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进一步规范运行机制,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健全领导小组会议召集、日常联系等机制,为民企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支持。
建立考评示范机制。强化督导考核,岱岳区工商联将“万企兴万村”行动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乡镇街道、“兴村”企业归口管理的区直单位述职评议内容,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典型示范,按照“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要求,选树一批实验项目,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目前,按照“分层认定、统一管理”原则,已梳理认定区级实验项目52个,其中经营类产业项目31个、公益类项目21个。
典型引领 村企共建促共赢
创新推进就业创业。岱岳区工商联成立九女峰新时代新知青创业联盟,建成知青博物院、创业孵化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引领、凝聚、扶持新时代知识青年扎根农村,集聚新时代新知青团队21支,总人数达到147人,将片区打造成新时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精神高地和创业热土。
同时,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吸纳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泰安市岱岳区丰草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与芝人堂合作打造泰山灵芝黄精谷,推动丰山村集体年均增收41.8万元,解决本村村民长期用工40余人,临时用工50余人,农户年增收2.9万元。
准结对共发展。结合辖区镇村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岱岳区工商联制定“万企兴万村”村级分类推进菜单,提出产业联村、项目带村、智力扶村、文旅兴村、捐赠帮村、就业助村六种结对模式,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原则,全面统筹村企结对方式,拓宽村企合作思路,细化村企联建方式,实现村企精准对接。
泰山茶溪谷农业发展公司在丰山村流转土地3000亩,建成312个茶叶大棚,改变按工计酬模式,将大棚返包给村民管理,实行茶叶采摘量与收入挂钩,生产效率极大提高,村民年均增收超3万元,企业营收同比增长8%以上,真正实现了合作共赢。
强村富民 确保广大农民受益
发展特色产业。岱岳区工商联大力引导发展黄精、泰山茶、食用菌等特色高效农业,去年以来新增各类温室大棚100余栋发展蔬菜、林果等;新增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泰山谷源”小麦玉米、“岱圣尊女儿”茶、“绿地头”草莓、“城子寨”小米茶汤4个市级企业产品品牌。
壮大集体经济。突出组织振兴,岱岳区工商联按照村企共需,采取村选企、企选村双向选择模式,企业党支部、村党支部共联共建,实现企业乡村共兴,村级党组织、民营企业党建双强。74家企业与93个村级组织实现联建,通过采用产业、就业、消费、公益等多种帮扶形式,帮扶脱贫户1989户,帮扶脱贫人员3960人,实现脱贫村村集体增收41.98万元。
推动公益帮扶。岱岳区工商联积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树立家国情怀,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投身结对帮扶、扶贫济困、爱心助学、法律援助等社会公益事业,全区137家民营企业与160个村结对,公益帮扶金额达656万元。开展“同心圆梦”公益活动,各商会和民营企业始终树立致富思源、义利兼顾的理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家乡公益事业,助力家乡脱困向好,去年以来,共引导会员出资捐赠近1000余万元支持公益事业和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面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