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官网发布了首个买断式逆回购交易公告,宣布开展6个月期(182天)买断式逆回购操作5000亿元。这一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的高效落地,距离央行首次公布该工具仅4天时间,展现央行在流动性管理上的敏捷性。
“买断式逆回购的推出,是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上的重要一步。通过这一工具,央行不仅填补了期限结构的空白,还提升了流动性管理的精准性和灵活性,为应对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提供了更多选择。”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介绍。
买断式逆回购:补充货币政策工具
买断式逆回购是央行推出的一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其期限不超过1年,旨在填补现有7天期逆回购与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之间的期限空白。此次操作选择6个月期,充分考虑了春节前后流动性需求的特殊性。
业内专家指出,春节前历来是流动性需求高峰期,现金投放、缴税等因素会导致较大的流动性缺口。如果选择3个月期操作,资金将在春节前到期,可能进一步加剧流动性压力。而6个月期操作则可完整跨越春节,确保资金面平稳。
央行通过逆回购、降准以及国债买卖等操作,向市场提供增量资金,年底前后市场流动性将继续保持合理充裕。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买断式逆回购、降准等方式释放流动性的成本较低,将进一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有助于稳定银行息差水平,推动银行保持发展稳健性和服务实体经济持续性。
董希淼介绍,买断式逆回购与此前的质押式逆回购最大的区别在于债券押品的处理方式。买断式逆回购实现了债券押品的过户,即押品债券从资金融入方账户划转至资金融出方账户,而非冻结在资金融入方账户。这一机制的创新,不仅盘活了大量债券资产,还在极端情况下保障了央行资金的安全性。
其实,尽管债券过户,但本质上买断式逆回购仍是资金业务,其会计处理与市场现有的买断式回购交易一致。央行资产方增记对一级交易商的债权,而非债券资产。同时,债券押品在存续期间的利息将返还给一级交易商,避免了票息高低对操作定价的影响。
多重价位中标:精准反映市场需求
央行公告显示,此次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的方式。参与机构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利率投标,最终中标利率即为其投标利率。这一机制的设计,避免了统一中标利率可能带来的“搭便车”行为,更真实地反映了市场对资金的需求程度。
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操作方式不仅强化了7天期逆回购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的作用,也提升了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性和灵活性。
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不仅体现了对市场流动性的精准调控,也反映了其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灵活应对能力。10月,央行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现了全月净投放中长期流动性超6000亿元,体现了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尽管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缩量890亿元,但买断式逆回购操作5000亿元,以及国债净买入2000亿元,弥补了流动性缺口。
专家指出,买断式逆回购的推出,是在央行每日连续开展7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基础上,额外投放的长期资金。这种短、中、长期资金的合理搭配,有助于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年底和春节前资金面平稳无虞。
多措并举应对资金需求高峰
每到春节之前,现金投放、缴税等规模都较大,市场对流动性需求增长,年前年后历来有较大的流动性缺口。
据悉,央行正在采取多方面措施,向市场投放多种期限的流动性,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一是通过7天期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注入短期流动性。如11月21日开展4701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5%。二是启动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注入中短期流动性。如10月31日,央行首次开展5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三是开展MLF操作,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如11月25日开展9000亿元MLF操作。
“通过多种工具的综合运用,央行有效地平衡了短期资金需求与中长期流动性供给之间的关系。”董希淼介绍,下一阶段政府债券发行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数据还显示,11月、12月各有1.45万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约占目前MLF余额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