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可溯源机制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

作者: ■何翠云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在青海格尔木、甘肃靖远等地,部分商户为了枸杞有个好品相,或使用焦亚硫酸钠给枸杞“提色增艳”,或干脆直接搭起棚子用硫磺熏,实地探访的记者被熏得泪流不止。该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当地政府也迅速反应,组团彻查,连夜对涉及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核查,表示对于违法责任人将依法严惩,后续调查处理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在2019年,新京报就曾报道过宁夏一些地方的部分商户用“硫磺熏枸杞”现象。可见,在这一领域,用化学品非法添加现象已有“前车之鉴”。虽然是个别商户的不法行为,但这样的行为,却增加了老百姓对枸杞的负面印象,损害了枸杞产业的整体品牌形象。
    笔者认为,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发展、西部大开发,这正是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规范化发展之契机。特别是偏远地区,除了组织产业化、规范化发展,也亟待规范的销售平台对接,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可溯源的农业产业化规范体系。
    近年来,不仅是硫磺熏枸杞现象,还出现过甲醛泡蔬菜防腐、违规使用各种添加剂等食品安全现象,其中涉及了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储藏、加工等各个环节不规范操作、涉及违规违法现象,加强监管与打击力度是必然的。此外,从长远发展来说,加强农业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是本质核心问题,特别是激发农户、商户加强食品安全的自主意识更为关键。
    笔者认为,推进农产品的品质升级、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应从解决当前最棘手的农产品安全问题着手,从农业特色产业规范化发展着手。“硫超标”枸杞等食品安全现象虽然从根本上折射出农产品品质升级之痛,却也是正是农业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之契机。
    国外一些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日本对于中小规模分散农户,成立了以农户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社,包括大米种植合作社、销售合作社等,各农户会在自己种植的产品上标示自己的真实姓名以及产品具体的生产位置,做到了农产品可溯源至产地与生产个体,而这些有标识、有信誉的农产品在市场更受青睐,更有价格优势。
    笔者认为,农产品可溯源方式可以借鉴,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管理,联合销售平台,优先给与有标识有信誉有品质的农产品以展示、销售、采购和订购的机会,让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有销售渠道,并能卖出好价格,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优胜劣汰,杜绝农产品领域中的“劣币驱逐良币”。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农产品、食品行业高度监管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将劣质有害产品消灭于萌芽之中。
    食品安全是农产品品质升级的基础,笔者认为,保障农产品安全与品质,还需多角度多环节持续发力,进一步实现让优质产品被更多消费者看见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