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的汉服更要带动产业“扩圈”

作者: ■刘天放

    2023年我国汉服相关企业注册量比上年增长355.25%,市场规模超144亿元,相关短视频累计播放超千亿次……如今,汉服成为持续增长的新百亿级市场,“汉服热”也带动文旅、餐饮、影视相关产业发展。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如今,无论什么时候,在街头、地铁、商场、景区……人们总会与身着汉服的身影不期而遇。
    而汉服爱好者也逐渐增多,“同袍”相约出行,火爆出圈,汉服文化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反映出汉服逐渐走向生活化的趋势。此外,很多学校设立了“汉服日”,都是想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服装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经过多年发展,汉服正从小众走向大众,形成百亿市场。
    然而,汉服既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文化。如果汉服加身却没有将更多文化要素赋予其中,恐怕只能孤芳自赏。遗憾的是,汉服走向大众的过程中,还是有一部分人缺少文化理解,仅停留在跟风购买。此外,汉服产业还遇到了随意改变样式、迎合市场、商业化过重、与传统意义上的汉服背道而驰等问题,目前市场中就存在“山寨”和“正版”之争,以及只喜欢款式的“秀衣党”和重视理论、历史的“考据党”之争等。
    尽管汉服市场快速成长,但是行业标准仍不成熟。对此,制定出台相关标准,力促新汉服行业设计及生产的规范化和体系化,实属必要。在未来汉服产业链延展中,一定要靠创新发展,不断开拓新市场,满足不断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让新“国潮”汉服在传承文化自信上受到更多人的推崇。
    汉服文化承载着数千年文明礼仪之邦的气象,象征着中华灿烂文明和精神气质。面对“汉服热”带来的百亿市场,唯有更好地理解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深刻内涵,才能避免仅仅流于形式复古,助力汉服持续“破圈”,进而带动汉服产业进一步“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