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频现“黄牛票”考验服务智慧

作者: ■鞠实

    暑期全国各地文旅消费持续攀升,文博场所成为很多游客增长历史见闻、感受风土人情的选择。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导致一票难求,也让“黄牛”嗅到了“商机”。明明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门票,却有“黄牛”以代预约的方式,试图从中牟利。记者发现,有的“黄牛”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各种热门景点的代预约广告以及大量显示“预约成功”的代预约记录。
    不久前有媒体爆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外随机采访30位游客,只有两人通过正规渠道预约成功,其他28人都是由“黄牛”代预约的。而在故宫博物院预约系统初始流量中,“黄牛请求”占比接近90%。免费景区“黄牛票”由此可见一斑,这不仅佐证了打击免费景区“黄牛票”的必要性、紧迫性,同时也无疑考验着景区免费开放服务的智慧。
    众所周知,景区免费开放,一个根本初衷是优惠利好广大游客,但现实却不想被众多的黄牛党“截胡”,损害的不仅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同时还有景区的诚意,危及的是景区免费开发的效果、地方旅游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智慧,对国家的以消费促发展发展策略也是一个明显的伤害和“挖墙脚”行为,危害多多且影响深远,亟待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
    为何“黄牛票”会如此猖獗?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又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状况?
    首先,“黄牛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市场需求的旺盛与供给的不足之间的矛盾。在文旅消费持续升温的背景下,热门景区的门票供不应求。而“黄牛”们正是利用了这一市场缺口,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大量门票资源,再高价转售给急需门票的游客。
    其次,“黄牛”之所以能够肆意妄为,也与当前预约制度的不完善有关。一些景区的预约系统存在漏洞和缺陷,“黄牛”们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恶意刷票、抢票等行为。此外,部分景区在门票分配和管理上也存在不规范之处,使得“黄牛”们有机会钻空子。
    针对“黄牛票”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治。一方面,景区需要加强预约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黄牛”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恶意刷票。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门票分配和管理制度,确保门票的公平分配和合理使用。
    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黄牛票”的打击力度。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等方式来遏制“黄牛”们的嚣张气焰。此外,还可以考虑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打击“黄牛票”的行动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已经开始积极行动,联合有关方面对“黄牛”买票行为进行打击。他们通过筛查、封号等手段来维护预约秩序的正常进行。这种积极作为的态度和行动值得点赞和支持。
    然而,要彻底根除“黄牛票”问题并非易事,需要政府、景区、公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参与度,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这一社会毒瘤。
    总之,“黄牛票”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和景区的声誉,也严重影响了文旅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关方面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整治,以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和游客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