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商会以"兴商强企、党旗护航"为宗旨,成立"企航"党建联盟,将辖区8个非公企业党组织纳入管理,通过"资源联享、活动联办、工作联促、队伍联建",探索非公党建工作常态化、活动载体多元化、涉企服务精准化的新路径。阴平镇连续2年实现税收过亿元,经济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位居全区第一、全市前列。阴平镇商会先后获评全国、全省"四好"商会。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商会自成立以来,聚焦“党旗红、商会兴、企业强、乡村富”目标,坚持“企业之间互助、行业之间互补、政企之间互惠、村企之间互利”原则,创新建立“555”运行机制,为会员企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实现企业抱团互助、共商共赢。阴平镇连续2年实现税收过亿元,经济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位居全区第一、全市前列。阴平镇商会先后获评全国、全省“四好”商会。
夯实骨干架构
商会以“兴商强企、党旗护航”为宗旨,成立“企航”党建联盟,将辖区8个非公企业党组织纳入管理,通过“资源联享、活动联办、工作联促、队伍联建”,探索非公党建工作常态化、活动载体多元化、涉企服务精准化的新路径。自联盟成立以来,共开展联办活动9次,招引落地企业6家,促使14家企业结成合作关系,努力推动“党建+服务”品牌落实落地。
以阴平镇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原商会阵地为载体,建设打造以“同心同德、同心聚才、同心助力、同心固本、同心筑梦、同心致和、同心汇智”为中心的“七同”新商会阵地,明确阵地联络员,定期问询企业发展难题、项目建设进展、环境建设情况、工作生活困难,推动基层统战阵地落实落细,辐射到民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成立投资招商服务中心,通过政企互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征求企业意见,梳理中心服务内容,制定知识产权、法务咨询、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企业管理服务方案,将服务管理标准化、条理化、高效化。截至目前,中心举办“企业运营决策管理”高级研修班2期,帮助办理企业营业执照32个,对接银行开展“金融知识送上门”定制活动5场。
邀请21家区直各相关单位选派的22名杰出专业代表组成战略服务组织,为商会成员在处理研发、制造、营销、人力资源、财务、法律、金融、公共关系等方面问题提供宏观指导、政策解读和优先服务。商会为会员提供专门的咨询会议室,配备整套智能联网会议系统,实现了指导咨询一站式解决。目前提供咨询150人次,解决实际问题25项。
按照“共同考察、自愿认缴、合理分配”的模式,成立商会发展基金2000万元,由政府和商会会员共同考察产业项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取长补短的伙伴合作关系,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分担企业投资风险,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搭建多个平台
建立“企管家”平台。围绕企业诉求,积极与政府沟通争取,推动镇“企管家”亲商助企网格化服务管理制度落地,创新干部“早帮”、诉求“早解”、执法“早联”、信息“早聚”、政策“早送”“五早”工作法,为企业提供定制服务,推动政企“双向奔赴”,助力打造服务效率高、管理规范严、企业满意度高的高质量营商环境。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商会的建立从横向上联合镇党委政府、区直有关职能部门互相借力、互为支撑、互相成就,纵向上联动各会员企业党组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对会员资源进行整合,平衡供求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会员的黏性,真正做到服务会员,造福商会。
建立公益慈善平台。商会充分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积极引导会员企业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先后投资200万元成立“凯博”奖学金、明才奖学金,每年奖励阴平振优秀学子和优秀教师。
建立共创共赢平台。商会通过经常性开展“企业家沙龙”等活动,增进企业间互信,将帮助企业会员打通产供需通道,实现会员内部资源精准对接,加强会员沟通交流,合理分工,避免了同行恶性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携手应对融资、技术、人才等制约瓶颈,共同做大做强。
建立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加强会员联系,支持企业在信息、产业、技术、金融、能源、用地等生产要素优势互补;加强政府共建,引导要素资源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向国家鼓励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积聚,实现区域性产业升级。
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一村一堡”党建领航工程。积极探索村企党建双向联动机制,建立企业党员联系村庄党支部制度,推动组织联建、发展联促、资源联享,打造村企党建“共同体”。以“党支部+基金+产业”的模式,企业定向投资村级产业项目,把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生产力、驱动力,村企携手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强村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通过深入调研摸底,立足特色产业,构建村企密切沟通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以企带村、村企互哺、共建共促”的发展模式,促成35对村企“亲家”。依托阴平镇商会基金,以投资、融资、投贷联动等方式为3个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500万元,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实施“一村一会”乡贤回归工程。依托商会、乡贤联谊会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凝聚发展力量,鼓励和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推动信息回传、资金回流、项目回投、技术回输、人才回归,推动爱心企业家和新乡贤反哺家乡,造福桑梓。目前回引落地企业5家,回引各类人才28人。
实施“一村一馆”传承工程。从商会基金中拨出专项资金30万元启动资金,用于乡村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在各村设立一处乡村记忆馆或村史馆。积极开展最美新乡贤、最美企业家评选等活动,在各村村史馆内适当位置张贴“爱心榜”和“乡贤榜”,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激励、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用文化道德力量教育群众、重塑乡风。
实施“一村一路”环境提升工程。每年推动1个行政村开展路网提升工程,引导商会、本村企业家、本村村民捐助资金,用于拓宽和维护急需修缮的道路,对旧有路面进行提质改造,为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为村民发展经济提供支撑。镇政府以一定形式表彰修路义举,营造“善行义举、接力共建”的良好氛围。目前已有4个村庄实现道路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