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省工商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在山西大学城举行“百城千企万名”民企高校促就业行动暨山西省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双选会,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此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同步开展,共组织260余家来自山西省内各级工商联执常委企业、百强民企和省外民营企业提供6400余个就业岗位,同时设立政策咨询台、企业宣讲区,为招聘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宣介惠企政策。
活动中,山西国元专业服务集团董事长郭颖就企业吸纳就业、协同育人情况作表态发言。国元专业服务集团、大同泰瑞集团、喜悦发集团、凯得森建筑科技公司、高途教育科技集团山西公司5家民营企业代表,与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有关二级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就业实习、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育。
山西省工商联主席景普秋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说,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山西省工商联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部署,举全系统之力组织实施“百城千企万名”民企高校促就业行动,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作出积极贡献。
她表示,要坚持高位推动,持续开展“百城千企万名”民企高校促就业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认真履行稳岗扩就业的社会责任,全力助推2024届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强化组织发动,引导民营企业不断增强制造业的就业吸引力,充分发挥服务业就业容量大优势,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联合高校共同开展就业实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推动活动走深走实。要加强协同联动,打造“工商联+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促就业联动机制,推动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毕业生供给信息共享、供需匹配、对接精准;推动教育、人社部门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讲,以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来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吸纳就业;强化典型选树培育,示范带动更多民营企业积极稳岗扩就业。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校党委书记张主社希望,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和学生“唱主角”的活动形式,搭建起学生就业与企业选才“双向奔赴”的互通桥梁,帮助更多学生更好了解社会需求,为优质民营企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资源。
启动仪式结束后,参会各单位负责人及民营企业家代表深入招聘展区,向招聘负责人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和对接洽谈情况,并与大学生交流互动,鼓励他们理性选择工作岗位,充分展示自我。
据悉,此次活动线上招聘将持续到今年7月底;线下招聘当天,共有7000余人次进场,达成就业意向3600余人次,山西天宝集团等20余家企业开展专场宣讲和现场面试。吕梁学院、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山西警官职业学院等多所院校的就业工作负责人主动与专业对口的招聘企业负责人进行对接,了解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等情况。部分高校还统一组织毕业生参加现场招聘活动。
【本报讯】近日,由广东省工商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华南师范大学主办,广州市工商联承办的2024“百城千校万企”广东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启动仪式暨广州大学城专场招聘会在广州举行。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以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要求,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行动。
广东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唐小兵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促就业的重大意义,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共建标准化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实现企业市场资源与高校教育资源有机融合,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紧缺型人才。要加强服务保障,全力以赴做好2024年就业工作。各级工商联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与教育、人社部门以及高校等单位沟通联动,广泛开展政策宣讲,帮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应享尽享政策红利,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确保“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取得更加明显成效。
广东省人社厅二级巡视员方斌表示,“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是切实提升就业实效、帮助民营企业招工稳岗、支持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将继续全力以赴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硬任务”,发挥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推动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工作。
在华南师范大学同步举办的广州大学城专场招聘会上,海大集团、长隆集团、圣丰集团等210多家民营企业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招聘会,提供岗位960余个,拟招聘6500多人,共吸引逾1500名学生到现场求职;在线上直播带岗和线上双选会活动中,超过150家企业参与线上招聘,提供538个岗位,当日收到超2000次投递。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各方将持续以创新就业举措提升求职效率,为大学生“就业难”提供破局手段,促进校企供需对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和民营企业招聘人才搭建对接平台,依托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培育更多服务社会发展的职业型青年人才。(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