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风入松书店重生

作者: ■黄琳斌
    停业13年的北京风入松书店近日在中关村重新开张,引起京城文化教育界的关注。
    199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王炜创办了这家书店。书店打出“人,诗意地栖居”这一标语,以较高的文化品味和浓浓的学术氛围,一度成为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书店经营日益艰难,被迫于2011年歇业。今天书店得以重生,是一位北大校友发起并提供经济支持。书店主理人丁永勋介绍,他的业绩指标不是赚钱,而是有多少人进这个店,看了多少本书。“哪怕只是在避雨的时候,进来坐一会儿,翻翻书,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到位等,还体现在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在城市,点缀在各处的书店可以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倡导重视精神生活的理念,拥有若干家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书店,是一座城市有文化品味的重要标志。如今的书店不仅仅是一个买卖图书的地方,而是和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一样,是居民重要的精神生活家园,可以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售卖各种文创产品和轻食,供市民提高文化素养、感受人文情怀、舒缓疲惫身心。此外,我国每年出版图书几十万种,良莠不齐,而读者的时间、精力和见闻等总是有限的,实体书店可以精心选择各个领域值得读的好书,直观、成体系地推荐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好书,努力让读者通过阅读相关图书,尽快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打下相关领域的思想理论基础。这正是实体书店的一大优势。如新开张的风入松书店通过专业化的精挑细选,做了社会与自我、思维与逻辑、阅读与写作等12个专题图书展陈,特色是人文通识教育,受到读者的好评。
    当前,在手机、电子书和电商等的影响下,实体书店生存环境不佳,并且这种状况将长期难以改变。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这就要求实体书店积极探索特色化的道路,通过文化创意和良好服务,打造与众不同的风格和优良环境,吸引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青睐。鉴于经营城市实体书店需要面临较高的租金、人力成本等问题,政府也应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通过房租补贴、文化活动奖励等办法,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支持力度,帮助它们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鼓励社会资本创办、转型升级一批有品味、有个性、有颜值的书店,和公办的书店、书屋等形成相互补充、布局合理、覆盖全市的阅读空间,从而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满足市民高品质、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为建设书香城市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