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作者: ■戴晓震 杨平宇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民营经济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深入民营企业骨髓的内核,是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认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民营企业具有与生俱来的创新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一批重大的科技创新由民企完成,如华为的5G,宁德时代的电池,比亚迪、蔚来、理想的新能源汽车,华大基因的基因技术等。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7.5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32.4%,且同比增长19.7%。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显示,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面对当前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要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大学、企业、政府的创新共同体,形成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创新体系,通过联合研发、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打破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壁垒,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高效配置资源为驱动,民营经济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优化资源配置,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合理调配各类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范围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要求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推动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是先进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形成的过程。
    民营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灵活配置资源,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华为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在资源分配上,应努力消除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的障碍。”正是每年超过千亿的研发投入,超过11万名的研发人员的资源配置,使得华为拥有包括全球领先的5G技术在内的一大批颠覆性技术。吉利汽车通过精准市场判断和高效的决策执行,成功实现跨国并购,获得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资源,不仅推动了沃尔沃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也助力吉利汽车走向高端市场,提升了自身竞争力。
    在新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改革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突出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引导民营企业紧密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加大在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精准对接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全球视野参与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民营经济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
    教育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教育。对人才的渴求和对教育的重视深深植根于民营企业的基因之中,是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的动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曙光认为中国要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高地,要引领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关键是教育,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新质生产力。
    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创办大学、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民营企业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2023年6月,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南通过企业名单,328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产学合作的主体,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民营企业还通过参与创办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如民营企业参与建设的西湖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宽广国际视野、扎实学科基础、卓越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引领者。这些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根据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协同合力;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形成深度融合。引导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使教育更贴近产业需求。推动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温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