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接连降价 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竞争激烈
小米汽车能否后来者居上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小米汽车价格终于正式公布。这次,小米汽车SU7的定价与特斯拉Model3相当。小米一直在消费电子市场以高性价比闻名,而现在,20万-30万元的价格区间,正是汽车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区域。
行业专家指出,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崛起引发了大量科技巨头纷纷涉足汽车制造业。目前,该行业的资金投入巨大,小米可能成为该行业的最后一名新进者。
财报数据显示,小米集团在2023年的总收入达到2710亿元,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193亿元,同比增长了126.3%。到2023年12月31日为止,小米的现金储备高达1363亿元。这样的资金储备足以支持小米汽车在初期阶段以亏损换取市场规模,因为对于汽车品牌来说,资金和规模至关重要。
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最后一次创业的目标是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小米汽车是否能够逆袭实现“后来者居上”?其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未来将如何实现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拉高预期,对标特斯拉
小米汽车此次的定价决策引发广泛热议。在此之前,外界对于SU7的价格预期各不相同,而小米方面的放风更是让市场充满不确定性。
发布会上SU7的售价揭晓,以21.59万元起售,三个版本分别为标准版、Pro版和Max版,价格分别为21.59万元、24.99万元和29.99万元。定价分别比Model3的版本低3万-4万元。
这一定价策略不仅低于外界预期,也引起市场热议。
“从定价看,30万元往下一点,算是中庸之道。”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认为,“对于小米汽车的定价策略,一方面,如果小米汽车在关键性能指标上没有明显优势,那么提高价格确实可能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发布会称活动截止到4月30日,如果小米汽车能够提供与其价格相匹配的价值,比如优秀的驾驶体验、创新的智能功能等,那么消费者可能还是愿意接受价格上涨。”
雷军不仅在定价上向特斯拉致敬,而且在发布会现场也频频表示对方强大,尤其在电耗和智能驾驶方面,小米汽车还存在很大差距。
发布会上,小米汽车将SU7直接对标特斯拉和保时捷,希望通过性能、价格和智能化等方面的优势来与这两大品牌展开竞争,尤其是频频对比SU7与特斯拉的性能参数,并表示小米汽车的目标是要在未来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品牌。
“参数对比被频繁提及,也许真正的对比结果可能并非那么关键。”业内人士表示,小米汽车在定价上对标特斯拉和保时捷,试图打造高性价比的品牌形象。但作为后来者,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与这些已有豪华品牌相匹配的信任和期望。
这个情景与过去小米手机一直以苹果iPhone为标杆颇有相似之处。小米需要克服的挑战不仅在于技术差距,还包括品牌溢价和消费者认知上的差异。这种高端定位能否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仍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汽车行业与手机等小型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涉及的技术复杂性、安全标准、售后服务等要求更高。小米汽车如何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以及如何塑造一个与小米手机不同的高端汽车品牌形象,正是它需要面对并解决的挑战。
“与传统汽车品牌相比,小米汽车的品牌认知度相对较低。”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坦言,小米集团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但汽车制造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声誉。
从官方首次公布的数据来看,小米SU7的销售情况相当不错。小米官方微博表示,发布会结束后27分钟内预定数量突破5万台。
小米汽车的真正考验并未因此结束。小米汽车大卖将再次迎来“大考”。随着销售量的飙升,小米汽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对小米来说,这只是开始。
“这将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这也是小米汽车确立品牌地位和口碑的关键。这就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在产品上市之前进行充分的测试和改进,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曹鹤认为,“小米汽车发展的底气在于流量。它一直运用互联网思维营销,这是一把双刃剑。”曹鹤指出,汽车产品确实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任何小问题都可能引发大问题。
年轻车企的技术烦恼
“不过,它在技术上并未实现真正的突破。”业内人士说道。
当下,电动车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尤其是电池和电控技术,这意味着小米在技术上难以获得显著优势。
不难发现,发布会上雷军反复强调自己的生态环境,虽然小米在其电子产品中推广“生态系统”的概念,但是这一概念在汽车市场上的吸引力有限。不是所有小米的消费者都会因为生态系统而为其买单,尤其是不少米粉已经消费购买其他汽车。
汽车行业的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小米汽车如何在电池续航、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关键技术上迅速追赶甚至超越竞争对手,是其面临的重大挑战。此外,技术创新的速度以及相关研发投入的持续性也是决定小米汽车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小米手机案例在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证明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上的能力,但汽车行业的复杂性远远高于消费电子市场。小米必须确保其汽车产品在技术上的创新同时,更要保障产品的高标准质量和安全性,以此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钟师认为,“尽管有着强大的背景和资源,然而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内部管理和组织结构的磨合,以及市场的接受度和期望值管理都将面临挑战。”
“尤其是高调宣传背后,消费者对新产品有高期待,这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期望可以提高产品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如果产品未能满足这些期望,反响可能不如预期。”钟师认为,大定数量越多,对企业考验也将越大,新车型能否快速量产并保证质量,同时,如何处理好预售订单与实际交付之间的关系,避免“破发”情况的出现,也是小米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内卷市场逆风而上
汽车市场正在经历深度调整期,威马汽车、高合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企业都面临着困局。小米汽车试图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然而这个市场已经有一些非常成熟且规模庞大的参与者。比如比亚迪、吉利等汽车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爆款降价产品,无疑增加小米汽车的竞争压力。此时入局,缺乏技术实力的小米汽车如何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小米汽车面临的挑战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与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相比,小米汽车作为新手,其成长空间很大。除了传统汽车制造商外,还涌现出众多新兴的电动车企业,如特斯拉、蔚来汽车、小鹏汽车、极氪汽车等,各个品牌都在竭力争夺市场份额。提前入局的企业已经凭借着多年的积累,拿下消费者的心。
“比亚迪在7万-20万元的中低端电动车市场上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这使得其他竞争者难以匹敌。这种规模优势不仅体现在生产能力上,还体现在成本控制和市场影响力上。”钟师介绍道。
“小米汽车将对3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汽车带来一定冲击。”盘古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小米汽车凭借其在技术研发、市场布局和生态圈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有望在这个价格区间内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目前,新势力车企已经在市场上建立较为稳固的地位,并拥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品牌影响力,小米汽车想要取得成功,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江瀚介绍道。
“虽然小米在手机和智能家居设备市场上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但是这种忠诚度转化到汽车市场上还存在挑战。小米的传统消费群体主要是价格敏感的年轻人,而这个群体在经济条件和购车需求上可能与小米汽车的目标市场不完全匹配。”钟师介绍道。
“汽车制造涉及到诸多复杂的技术和工程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钟师告诉记者。
“当前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状况可以说是非常活跃且竞争激烈。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也使得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地位。”江瀚认为,小米汽车还需要应对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只有在不断创新和进步的道路上,小米汽车才能在赛道中跑得远。
钟师告诉记者:“小米汽车需要全方位努力,如用户体验、服务或创新功能上找到差异化点。包括与成熟竞争者的竞争、品牌忠诚度转化的不确定性、以及产品和技术上的差异化难题。想要延续佳绩,需要克服诸多挑战,利用其品牌影响力和创新能力,在电动汽车市场上找到差异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