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茶”骗局是一堂警示课

作者: ■李富永

    近日,广州芳村茶叶市场一家名为“昌世茶”的门店被愤怒的人群团团围堵,齐声高呼“退钱”,现场一片混乱。事件源于该店天价“金融茶”爆雷。
    所谓“金融茶”,是指将茶叶做成理财产品,承诺高增值并回购,“顾客”凭借一张“提货单”而非茶叶本身流转盈利,在业内被称之为“金融茶”。将不应该具有投资属性的茶叶炒作成金融投资行为,没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授权批准。投资者高价从茶商手中购买,往往不会喝,而是像“股票”“期货”一样持有,等价格更高的时候对外抛售。这类业务模式脱离商品交易实质,隐藏较大风险,很可能涉嫌非法集资。广州市荔湾区发改局就发布过《告知书》,指出“金融茶”“天价茶”等炒茶行为存在风险,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
    此次爆雷的昌世茶店今年9月20日才开业,其推出系列茶品通过宣传稀缺茶资源和承诺高价回购的手段,吸引了数百茶商购买。价格一度达到数万元一提,远高于市场价。但与以往相比,这次昌世茶价格猛涨到崩盘的时间早于预期,仅仅一周时间就从5万多元/提跌到2000元/提,且流通性接近于零。许多茶商刚刚入场就被“套牢”。据初步统计,此次纠纷涉及的茶商数量超过500人,涉及金额已经超过5亿元。
    与以往承诺回购兜底的传统“金融茶”模式相比,这次爆雷的昌世茶玩法更加隐秘。据参与的茶商透露,厂家没有在合同或文字记录中承诺回购,而是疑似利用“茶托”实时更新报价,制造茶叶不断上涨的假象,诱使更多茶商加入。至于抬价手段,此次昌世茶炒作方式疑似“滴水滚珠局”,即“庄家”寻找或制造某类稀缺性资源,加以包装概念、引入“茶托”哄抬报价,在市场中制造稀缺性的假象。先限量投入市场,分阶段叠加,最后涨至高位时抛盘走人。
    据报道,昌世茶的所谓回购并没有白纸黑字的约定,如果是与加盟商签约,内容也只是简单注明加入时间、押金和配货金额,没有包括回购在内的承诺,所以昌世茶董事长陈世鸿否认任何欺诈指控。部分茶商希望可以立案处理,不过据报道,也有相关部门认为,这是茶商自发参与的市场交易行为。有律师指出,受害者的官司不好打,关键是没有证据。
    类似“昌世茶”这样的击鼓传花游戏,可以说屡见不鲜。虚构题材炒作、设局引诱人上全套,许多做局者最终触犯法律。“昌世茶”这样的“金融茶”最终将依照法律定性,但爆雷后的诸多受害者却被上了一堂深刻的教育课。应该指出,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被套的结局的,只要他们不为所谓的超额回报引诱就成。他们当中许多人应该知道这场金融游戏的结局是什么,只是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不是最后的接盘侠,在崩盘之前自己先享受不断涨价的红利。却没想到崩盘来得如此之快,自己真就成为了最后一个接盘侠。
    据悉,由茶商们自己造成的“金融茶”骗局,往往以高回报为诱饵。但这种承诺不会写进合同,只有通过聊天等方式进行宣传。而由于茶叶的交易很多都以口头商定、微信交付的形式为主,就像炒股票一样,通过“托”先拉高打低,反复来收割,甚至茶叶根本就没有动,只是对单交易。可见其中蕴藏着被骗的风险,而且也不是不可预见。
    何况,在今年8月,广州市荔湾区发改局就发布过《告知书》。说“金融茶”“天价茶”等炒茶行为存在风险。交易中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但政府的警告看来是被漠视了。怀揣赌博心态的投资者顶风而上,最终还是飞蛾扑火。看来秉持“富贵险中求”理财观的人不在少数,而且是前车之鉴,后来者不查。
    这些年来,国内资本市场炒作风气绵延不绝,先后掀起了一拨又一拨的击鼓传花抬价游戏,从一开始的无厘头,到后来的炒作所谓的“稀有”资产。而炒作“稀有”资产,又从一开始的炒作煤矿和住房等大项资产,到后来的伪造“稀有”等等,总之是无孔不入。煤矿和住房市场对国计民生关系重大,政府自然要调控治理,但类似藏獒、金钱龟、蚁力神这样的茶余饭后闲散玩物,不可能管到。于是就无风起浪,被说得玄乎其玄。脚下的鞋子,仅仅是一种款式而已,就能炒出“绝无仅有”“稀世绝版”的神话,至于茶叶,由于存在产地的差异性,就更容易被说得天花乱坠,并多次出现炒茶现象。
    一个巴掌拍不响。即便有人蓄意做局,只要其他人不理睬,也无计可施。但事实上,无论庄家炒什么,总有人随波逐流。导致无风起浪,一浪高过一浪,最终突然退潮时,留下一大拨人被搁浅沙滩。可以看到,这些年来,闲散资本忽东忽西,潮起潮落,哪里有增值的风声就冲到哪里,如同一头关在笼子里面的野兽四处冲撞。资本寻求增值是天性,但这样的“一有火星就燃起大火”,却还存在优质资产匮乏、合适的投资标的稀缺的客观背景。但无论怎样,投资不是投机,那些高得离谱的所谓“机会”,明知是虚构的,但闲散资本寻求增值的原始冲动使其不管不顾,抱着赌一把的心态追逐风浪。许多简单套路并非看不破,而是在巨额回报的诱惑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为风浪越大鱼越贵。但遗憾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做局者早已盯上了他们的本金。
    对于制造骗局的做局者而言,无视法律终将受到追究制裁,但这毕竟不等于受害者所有损失都能追回。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游资的自觉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