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以及商机的不断涌现,共享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互联网租赁平台也随之大量出现。其中,手机租赁业务通过“以租代购”的模式以“低月租”为噱头,迎合了不少年轻人的需求。有平台方称,消费者每月只需要支付一杯奶茶钱,就可以拥有最新款或者更高端的手机。以“低月租”吸引消费者分期租赁,实际上却隐藏着环环相扣的套路。
近年来,“以租代购”“以租代买”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新租赁经济逐渐占领市场,相关平台和商家数量不断增加,从手机、相机、无人机等数码产品到服装、首饰、包包等日常用品,可谓“万物皆可租”。但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引领和监管体系的支撑,该行业在扩张期鱼龙混杂、乱象丛生,以致误导了消费者的判断、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从理论上讲,“以租代购”确实能给消费者带来一些利好。以手机“以租代购”为例,正如有平台称,这种模式不但使消费者能更快地拥有手机,而且比一次性购买更具吸引力;用户每月只需要支付少量费用,即可拥有最新款或者更高端的手机;用户还可以在租期结束后购买手机,不需要支付一次性高额的购买费用。这对于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来说,手机迭代更新速度比较快,“以租代购”便能够满足他们热衷尝鲜的需求。
从现实来看,为了最大程度获取收益,一些手机租赁平台却把这本经念歪了。大多数平台默认租期是1年及以上,且不能提前解约;逾期即买断,不支付就面临被起诉风险;当手机租期到期后,如果被平台认定为有破损或耗损过大等情况,平台也会要求消费者买断,这些环环相扣的套路,让许多年轻人深陷其中。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近3万条投诉涉及到期续租加价、买断后不解除监管锁、买断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暴力催收等。
尤需警惕的是,有非法网贷公司假冒租赁平台以租赁手机名义开展业务,实际上所谓的“手机”是发给用户的高利贷。有大学生就被不法分子以“免费拿手机”“帮还贷款”等话术忽悠,背上贷款。近期,一些地方法院发文提醒消费者,当下不少租赁平台以低月租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分期租赁手机,租金逾期后自动“由租转售”,存在部分手机租金及费用标准超过法定最高利息标准、租赁过程未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等问题。
遏制手机“以租代购”乱象,需要多管齐下。首先,租赁平台有义务准确完整地告知消费者“以租代购”模式的详细信息,不能隐藏一些格式条款与不合理的费用设置,保障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于租赁逾期的情况,不应立即将原租赁强制转换成售卖,而应给予消费者一定的缓冲期。其次,有关部门要指导相关行业建立整个租赁周期的透明化标准并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在“以租代购”模式下,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存在超额支出、隐私泄露、遭遇诈骗等风险,对行业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进行监管。
同时,也要提醒年轻消费者根据自身实际,树立量入为出的观念,谨慎选择手机“以租代购”,尤其要远离借贷消费营销陷阱,杜绝盲目消费、盲目借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