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积极适应、切实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

作者: ■邓有根

    今年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作出重要判断,强调要“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
    随着我国人口峰值的到来,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的显著趋势特征。在当前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对我国人口趋势性特征的片面认识和消极认识,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理性经济行为,甚至成为“唱衰”中国的借口,进而引发“灰犀牛”的风险。
    全面认识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马克思认为,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
    从人口变化进程来看,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较强波动性和阶段性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我国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9年上升到2022年的77.3年,人口数量增长得到较快增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当年新生儿数量为1675万,到1970年,当年新生儿数量已达到2801万。为避免人口过快增长,我国从1971年7月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近十年来,我国先后推出“单独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全面三孩”政策,新生儿数量已呈现出一定的波段变化。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综合破解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过高问题,各地区通过真金白银的举措来鼓励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各级宣传教育部门也加强了对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精华部分的宣传与阐释,我国综合生育率有望得到企稳回升,在“十四五”期间保持每年1千万左右出生人口规模,确保人口总量整体平衡是可以实现的。
    从人口整体情况来看,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充沛仍是今后很长时期我国人口的基本面。当前我国人口虽然面临总量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整体抚养比上升、部分行业存在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但我国整体上仍处在人口红利机会窗口期,数量和规模巨大的高素质劳动力将持续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充沛的动能。关于中国人口的崩溃论、断崖式下跌论等,都是从片面的、静止的、非理性的看待我国的人口问题,都难以正确反映我国人口整体特点和变化趋势。
    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整体生育率下降、人口发展不均衡、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性普遍问题。目前全球除北非、西非和南亚、中亚以外其他地区的总生育率均已低于2.0,2022年全球GDP排名前15的国家,仅有印度还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联合国《2022世界人口展望》预计,到2030年后期,欧洲、北美洲等多个地区人口总量将开始下降,到205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将从2022年的10%上升至16%。如果仅从国内角度来看待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将难以全面、客观、理性掌握我国人口趋势特征,而且会影响借鉴和吸收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的经验和办法。
    积极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人口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系列重大影响。积极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避免人口老龄化、老少子化等带来的冲击,是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9.6%,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全国工程师总量已超过7000万人。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锚定国家产业战略政策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我国人才红利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将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并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2022年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5.22%,预计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突破70%,未来较长时期,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代表的19个城市群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更多劳动人口。与此同时,一些城镇和乡村将面临人口收缩的现实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口分化态势将进一步显现。在继续培优做强城市群,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区域节点城市、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和人口承载能力的同时,需要高度重视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推进人口输出型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边疆地区产业特色化、专业化错位发展,教育、医疗、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供给,确保人口输出型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边疆地区群众能够持续增收致富、生活幸福。
    推动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货物贸易出口国际市场份额接近15%,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以电子、汽车、机械、纺织、农业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比高,就业容量大,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也最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降低人力成本和单位能耗,确保经济发展从数量和规模扩大向技术更新、质量提升和效益改善转化,是应对人口变化新趋势的必经之路。根据人口结构变化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市场,促进适老产业全链条全要素发展,整体提升我国康养产业发展水平,也是应对人口变化趋势,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方面。
    切实引领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关键在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完全恢复还需时日,家庭负债比偏高的情况下,需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积极扩大总需求,综合推进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各项措施落地生效,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切实降低家庭债务风险,最大程度避免高房价、高负债、高生活成本造成对育龄人群实际生育行为的冲击。
    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需要解决好生育、养育的“后顾之忧”。积极应对家庭规模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加深对传统育儿模式带来的冲击,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单位支持、面向全体家庭的婴幼儿托育体系,重点解决好当前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不足、托育服务形式单一、托育服务行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探索建立婴幼儿普惠性津贴制度和隔代照料补贴制度,提升隔代照料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减轻育龄人群家庭照护压力。巩固和深化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成效,进一步淡化义务教育阶段竞争氛围,缓解社会教育焦虑,减少家庭教育开支。
    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还需努力营造友好的社会氛围。在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时代,营造友好的社会氛围,关键在于引导数字算法,优化后台算法,过滤和减少网络上有关人口问题的负面、片面信息的传播和推送,避免加深社会群众对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分化等的焦虑心态。重点在于加强人口国情科普教育,推进人口国情教育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教育引领广大社会群众辩证看待、客观认识人口发展新常态。还应注重防范化解人口问题带来的舆情风险,加强对监护缺失儿童、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关怀和照顾,避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的发生。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普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