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绿色低碳的“齐鲁”强音
作者:
■叶涛
9月12日,全国优强民营企业助力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山东济南举办,这是继8月29日在山东烟台举办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之后,山东在半个月内主办的第二个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大会,向外界传递出山东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奏响了绿色低碳的“齐鲁”强音。
逐绿而行,才有江山如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绿色是一种源于自然、盈于自然而又达于自然的颜色。无论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抑或“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都描绘了绿色这一抹令人悦目舒心的色彩。今天,绿色发展已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建设深入人心,绿色低碳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也是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动能转换”是山东经济的主旋律。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国家发改委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2018年2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在系列政策支持和驱动下,山东锚定目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经济发展动力显著增强,不断将高质量发展推向纵深。
形势逼人,时不我待。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使命。从“试验区”到“先行区”,饱含着对山东工作的肯定,也赋予山东更重的使命和责任,山东被寄予更大厚望。面对重托,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强富高优美”强省目标,把“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突破性抓手,挂图作战,善作善成,一步步把“规划图”“路线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激发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澎湃动能。
山东的先行先试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户籍和常住人口“双过亿”省份、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山河湖海生态资源丰富的东部生态大省,山东因地理位置居中、人口数量庞大、“大象经济”特征明显、产业结构中“两高”行业偏重等,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风向标”,被称为“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标本意义之外,还有更深的战略考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中之一,就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如何走出一条省域规模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让碳达峰碳中和中的更多“未解之谜”渐次点亮、有路可循,是一道现实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先行者”山东的任务艰巨性自不待言,其战略价值也不可估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齐鲁大地素以山河湖海生态资源丰富闻名于世,泰山、黄河三角洲、海洋三大生态禀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生态环境浸润人的生态理念,孔孟之乡在对绿色低碳的认识上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滋养。《论语·阳货》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意指敬畏自然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前提和自然规则。《论语·雍也篇》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孟子·梁惠王上》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强调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收获自然之果。古人的这些生态智慧对今天的绿色低碳发展仍具有超越时空的启迪意义。
绿色低碳是一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或思维方式的变革,涉及面广、穿透力强,其中产业是重要的一环。产业的“含绿量”提高,发展的“含金量”就会水涨船高。而产业的“含绿量”高低取决于链条上一个个微观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上的具体作为。可以说,在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这一重要使命上,民营企业扮演者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东一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目前,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占总量的98%以上,进出口和纳税总额占比均超过7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80%,牢牢扛起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近年来,山东先后出台“非公十条”“民营经济35条”等高含金量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实现大踏步前进。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又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高规格民营经济文件,并专门就民营企业“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出部署,在为民营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空间的同时,也为民营企业助力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指明了方向。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十足。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其中的“500强”企业、优强企业,要积极在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过程中捕捉发展机遇,在绿色低碳的先行先试、开路探路中向“新”升级,向“绿”转型,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