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学国学应明确目标与方法
作者:
■邢冉昕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选择进修国学,甚至在公众眼中的一些大名鼎鼎的企业家也在一些国学班中出现。这不禁令人感到困惑,企业家学国学,是在学什么?怎么学?
所谓开卷有益,企业家走进国学文化,通过向古人借智慧,以达到学习商道策略、提升个人格局、匡正企业经营方向等目的,而这其中,又以塑造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更为关键。从企业构成要素角度看,资本和企业家是企业的两大要素。资本是没有伦理的,但企业家是有伦理的。用传统国学思想塑造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进而用优秀企业家精神约束资本,能更好助益企业健康发展。
从企业家自身看,企业家担负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责。企业家做企业,不是仅仅和资本打交道,还要和人打交道,需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种种责任要求企业家应具有崇高的民族信仰和文化修养。用中国优秀的国学思想来塑造和完善企业家精神,可以进一步助力企业家把企业做得更好。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企业家提出了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等五点希望。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企业家学习传统国学的方向指引。
此外,企业家学国学还要用对方法,克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问题。第一,要选好书。以国学书目数量来划分,可参照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的《国学入门书要目》约160种,以及1978年钱穆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推荐的7本书目:《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慧能)、《近思录》(吕祖谦辑)、《传习录》(王守仁)。
第二,不宜贪多。比如儒家典籍要看“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教典籍要看《老子》、《庄子》。
第三,抓住核心。如果就精读一本,建议读多名国学大师推荐的《论语》。“一本《论语》,半部国学”。《论语》既是儒家经典的核心,同时也是国学的核心。正统的儒家经典虽然指“十三经”,但是对今天的人来说,真正去研究“十三经”的,已经很少了。所以,从现实意义来说,《论语》便成了认识儒家经典最直接、最方便的路径。同时,《论语》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老少咸宜。不管什么行业、什么身份、什么年龄的人,读《论语》都会有收获。
第四,注意顺序。数量层面的顺序,一是四书;二是五经;三是儒家十三经;四是诸子百家;五是史书;内容层面的顺序:一是最古老的《易经》、《诗经》、《孝经》、《道德经》;二是最经典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三是最通俗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