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 市场创新

以岭药业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作者: ■司马岩

    习近平总书记在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考察时强调,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特别是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物医药产业和中医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干劲倍增。”以岭药业董事长吴相君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一定要把总书记的嘱托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坚持理论创新
    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
    吴相君表示,发展中医药学,没有传承就会丢弃根基,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活力。
    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络病理论作为独特的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期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黄帝内经》阐述了络脉概念,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了络病治疗的方药,清代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但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理论。
    以岭药业首次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出版《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专著,被称为络病发展史上第四个里程碑。《络病学》入选高等院校教材,在国内外40余所高校开课,络病诊疗方法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络病理论成为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也为企业临床实践、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理论现代化是发展的召唤。只有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把握规律、赢得主动、引领未来。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把络病理论研究好、发扬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南。”吴相君深有体会地说。
    坚持科技自主创新
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吴相君表示,百舸争流,唯科技创新者胜。企业只有具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才能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以岭药业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科技驱动战略,组建了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了院士、专家牵头的科研团队,研发的创新专利药物覆盖心脑血管、呼吸等7大疾病领域。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完成循证医学研究近30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6项。
    “最近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探索,系统整理几千年的中医药抗衰老经验,在气络理论指导下,建成国际领先的抗衰老实验室,牵头成立世界中药联合会抗衰老专业委员会,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自主创新,企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吴相君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着力抓好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产业链条创新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吴相君认为,产业强,则企业强。推动产业链不断优化升级,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以岭药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创立了“理论-临床-科研-产业-教学”五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形成了专利中药、化生药、健康产业三大业务板块,实现了“从医到药到健康”的发展格局,构建了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产业体系。建立了40余个中药材种养植基地,构建了符合国际GMP标准的生产管理体系,产业链条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
    “健全和完善的产业链,是企业持续发展、安全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促进就业,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助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吴相君说,“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在强企富民上持续作出努力,让更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市场创新
    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
    吴相君认为,中医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只有坚持开放、合作、互惠、共赢,不断开拓市场,才能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以岭药业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成立络病学会,连续19年召开国际络病学大会,先后邀请多位国际知名专家与会交流;与荷兰莱顿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多家国际医学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累计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连花清瘟、通心络等产品已进入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加快国际化进程,是企业未来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迫切需要。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布局国际市场,把中医药产品推向全球,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吴相君说。
    以岭药业已成为中国品牌价值100强、中国医药上市公司20强,是国内中药创新药的领军企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吴相君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一贯坚持和对中药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殷殷初心如磐。他表示,未来5年,以岭药业要在传承创新发展上迈出更加扎实的步伐,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中医药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