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托起“惠民保”持续惠民的明天

作者: ■李丹青

    据报道,自2015年深圳率先推出第一款惠民保产品后,这种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迅速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吸引了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投保,成为人们在基本医保之外的补充医疗保障。然而,参保率不足、续保率下降以及参保群体年龄偏高、易引发逆向选择风险等问题,引发大家对这一保险能否持久健康运营的担忧。
    长期以来,我国针对老年人、带病群体的商业医疗险产品供给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亲民、具有普惠性质的惠民保应运而生,它不仅有医保部门的官方指导,还有价格不过百元、不限年龄、不限既往病史、保障高达数百万元、高价自费药和罕见病用药也能报销等优势,因而迅速走热。
    有研究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共上线246款惠民保产品,总参保人次已达2.98亿,覆盖了29个省份的150多个地区。不过,惠民保也暴露出一些短板。比如,参保率不足、续保率下降,参保群体年龄偏高、易引发逆向选择风险等。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参保率偏低。所谓参保率,要“换算”到具体的城市,上海、浙江、广东等参保率高的地区,可达到30%以上,低的地区甚至不足5%,大部分城市惠民保参保率在20%以下,低于专业人士预估的实现稳健经营的参保水平。
    提高参保率和续保率,是推动惠民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险产品遵从“大数法则”,只有参保率足够高,参保人数足够多,资金池足够大时,产品运营才能足够稳健,并能更好地分散风险。而惠民保的参保率并不算高,参保群体年龄偏高、带病群体参保较多等,也增加了赔付率和保险的运行压力。
    有研究报告指出,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产品保障范围、产品价格三个因素共同影响参保率。一般情况下,政府支持力度越大,参保率越容易提升。地方政府和医保部门应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更加明确地参与、支持和引导惠民保的发展,并通过开放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保。
    从个人层面看,不愿参加惠民保主要在于其免赔额较高。时下,惠民保的免赔额大多在1万元~2万元。有人以2万元免赔额为例算了一笔账:只有投保者一年内医疗费用达到6.67万元,才能达到惠民保的赔付起点,高于这个数字,则按照超过2万元的部分进行报销赔付。如何在降低免赔额、提高参保率的同时,控制赔付率、确保惠民保“保本微利”,考验着保险公司对产品的精算能力。
    对于年轻群体和健康群体而言,高免赔额降低了他们参保或续保的热情。因此,在考虑适度免赔额的同时,应考虑扩大对这部分群体的保障范围,比如,增加对年轻人和健康群体关注度较高的口腔、运动损伤等保障,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再如,通过提供健康咨询、图文问诊、重疾早筛等健康管理服务,增强参保人员的获得感。
    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惠民保与基本医保、商业健康保险衔接互补,解决了不少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这份普惠性保险产品,各方应积极作为,共同托举起惠民保持续惠民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