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推出言犀大模型
完整工具链助推产业价值创造 应用实践明确“三步走”规划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
7月13日,京东言犀大模型在2023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暨京东云峰会上推出。与通用大模型相比,这一源于产业、服务产业的大模型,融合70%通用数据与30%数智供应链原生数据,具有“更高产业属性、更强泛化能力、更多安全保障”的优势,致力于深入零售、物流、金融、健康、政务等知识密集型、任务型产业场景,解决真实产业问题。
为夯实产业应用,京东推出了一套大模型的完整工具,包括支撑大模型研发的基础设施——言犀AI开发计算平台、向量数据库、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高性能存储平台云海、软硬一体虚拟化引擎京刚等核心产品。
依托京东言犀大模型,以及京东在产业和供应链侧的优势,京东还发布了两大服务平台,包括全新升级的优加DaaS和言犀智能服务平台,以及面向零售、金融、城市、健康、物流五大领域的行业解决方案。
京东集团CEO许冉表示:“京东的大模型技术演进,遵循了京东的技术追求:成本、效率、体验、可信、普惠、突破。成本、效率和体验是从京东的经营理念传承而来,也是零售的第一性原理。可信、普惠和突破则是技术服务于产业和社会的承诺。”
最“懂”产业的大模型
“大模型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定是在产业应用中。”许冉表示,大模型的价值=算法×算力×数据×产业厚度的平方。“前三个指标固然重要,但技术在产业场景落地应用,创造实际价值才是关键。当产业效率和产业的边界拓展得到质的提升以后,大模型才有了更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这将不亚于又一次工业革命。”
“从产业端切入大模型,如同从北坡攀登技术珠峰,道路虽然更加艰难,却有更波澜壮阔的风景。”许冉说。
产业场景是京东非常擅长的领域。京东作为一家新型实体企业,自身发展就来自产业场景历练,拥有包括零售、物流、科技、健康、工业、产发等丰富的产业布局。“数智供应链训练了产业大模型,而大模型则依托供应链深入产业”,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如是说。
对于大模型的应用实践,京东也有明确的“三步走”规划。目前,京东云已经基于内部实践构建了通用大模型;到今年年底这段时间,京东将经由高复杂场景大规模锤炼,迭代出扎实的产业服务;预计在2024年初,会将大模型能力向外部严肃商业场景开放。目前,京东已经走到第二步,并在内部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
打通技术落地每一步
京东从很早就开始布局大模型。2021年,京东就推出十亿级模型K-PLUG,2022年推出百亿级模型Vega,本次大会则展示了千亿级模型。
正是提早布局,让京东形成了一套大模型的完整工具链:言犀AI开发计算平台、向量数据库,以及全新升级的基础设施云舰、云海和京刚。
京东的言犀AI开发计算平台,能够为客户的大模型开发和行业应用开发,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它既具备行业知识库,沉淀了京东自己的零售、物流、健康、金融等行业Know-How,又具备100多种训练和推理优化工具,能将通用模型迅速转化为专业模型。
京东云的三个核心产品,此次也迎来升级:全新升级的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将GPU/NPU的资源成本降低50%,并提供行业最高的业务连续性承诺。高性能存储平台云海,将单集群每秒读写性能提升5倍,达到千万级;时延降低50%,达到百微秒级;使用成本则降低30%。
“智能化优先在数字化领先的行业发生”,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高礼强表示。在零售、金融、城市、物流等多个场景,京东都发布了全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借助大模型能力实现服务能力的升级。
(图)京东集团CEO许冉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