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电动自行车换电难题应让标准先行

作者: ■张国栋

    电动自行车换电站已在一些城市推广。不但节约了充电时间,更增强了安全性,得到了消费者认可。然而,目前,换电行业没有统一标准,换电柜在某些区域设置时还存在一定阻力。
    应该说,简单方便、省时省力、节能环保的电动自行车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长期以来,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困扰着消费者。2021年8月,《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明确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为此,电动自行车换电柜成了不少市民、骑手的选择。
    这是种明智的选择。一方面,电动自行车换电模式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充电不安全、充电时间长等问题。换电模式下,通过在智能换电柜内的集中式管理,有利于防范电动自行车分散化、自主化充电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相比集中充电而言,换电柜单位面积仓位多、操作便捷,通过集中监测管理等手段,可提升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据介绍,换电行业将电池、电动车、智能换电柜、手机APP打通,进行云端数据管理和远程安全控制,电流、电压、温度等数据可实时监控,防患未然。
    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时下在一些城市,电动自行车换电还是一个难题。究其原因,除了地方层面推广工作缺乏应有的力度和广度,还与相关标准缺失大有关联。目前,针对电动自行车换电模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出台,换电柜需要符合什么标准、在哪里安装、线路如何布置等缺乏指导性意见。在电动自行车电池方面,锂电池外形尺寸、接口标准、通信协议的不统一造成换电模式无法互换,带来了重复建设等问题。此外,换电柜在实际落地时需要与当地街道、消防、电力等部门沟通,由于各地政策不一样,对换电的认知程度也存在差异,致使换电柜在某些区域设置时还存在一定阻力。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达到3.4亿辆,2022年电动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同比增长9%,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电动自行车换电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也是消费的关切所在。为此,首先应该统一电池标准。技术标准的统一是行业有序的起点,应将安全标准作为首要考量因素。同时,明确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规则。明确换电企业、用户、监督者等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使用纠纷、安全事故等问题,预设相应的规则。此外,各地消防、城管、物管等部门要积极协同推广换电模式,并为换电设施的建设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供支持。
    未来,应加强标准的顶层设计,继续深入研究和优化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标准体系,围绕换电互换性、检验检测、换电设施监管、换电设施施工安装、换电服务质量等行业需要开展标准预研,在不断回应市场和消费者关切,让电动自行车换电不再难的同时,持续推动电动自行车换电行业安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