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0日,我们刚刚度过了企业的43岁生日。"蒋凯告诉记者,刚好今年企业也荣获了西安老字号,这个生日显得特别有意义。"我们是做胶黏剂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从乡镇企业到中外合资,最后又回到企业独资,这个过程经历了我和父亲两代人。"
图为西安汉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43周年纪念活动现场,蒋凯接力父亲"西安老字号"。
见到蒋凯的时候,是一个雨天。从他办公室回廊外,正好可以望到西安汉城墙一隅。
“东长安,西罗马”,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的地方,在西汉200多年中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古罗马城并称世界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正在这个古丝绸之路的发源地,蒋凯和他的西安汉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默默扎根,顽强生长,成就了一家拥有43年历史的“西安老字号”民营企业。
“今年5月20日,我们刚刚度过了企业的43岁生日。”蒋凯告诉记者,刚好今年企业也荣获了西安老字号,这个生日显得特别有意义。“我们是做胶黏剂新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从乡镇企业到中外合资,最后又回到企业独资,这个过程经历了我和父亲两代人。”
到底是什么秘诀,成就了一家民营企业43年的稳健生长?
源起:“化学能考100分”
1980年,西安汉城乡多了一家乡镇企业——汉城化工厂。那年,蒋凯10岁。在他的记忆里,被任命为化工厂负责人后,父亲总是骑辆摩托,挎着个包,早出晚归。
“父亲接手化工厂时,只有一个公章和一个存折,账面80块钱。”蒋凯回忆,父亲此前并没有办厂经验,为了把这个厂子养活,兄弟姐妹几乎都被拉过来干活,多干活少给钱,甚至还拉来他的一帮高中同学,就这样慢慢把厂子办了起来。
对“厂长家孩子”这个身份,蒋凯一直无感。“乡镇企业,厂子也是公家的”,这样的观念在当时深入人心。他学习成绩很好,梦想以读书出人头地。直到上了初中,学校离厂子近,他开始经常到厂里吃饭,14岁左右,厂子已经有了二三十人的规模,主要是生产涂料。
也许是受化工厂的氛围和父亲的潜移默化影响,蒋凯开始对一些东西朦朦胧胧“有感觉了”。这种感觉最具体的体现,是对他学科的影响——“化学每次都能考100分”。
彼时的蒋凯,还没意识到这种学科上天赋型的100分意味着什么。在那个“学习好考中专,成绩差上高中”的时代,对体育运动十分感兴趣的蒋凯“想上个体校”。在这个关键节点,平时忙得脚不沾地的父亲,开始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引导他报考了陕西省化工学校。那时候谁也不知道,正是这个“关键节点”的选择,奠定了蒋凯日后作为“专业型掌门人”的人生基调。
“我学的有机工艺,一个班40多个人,基本上都是各地区的前三名。”在“尖子生”林立的化工学校里,蒋凯却从未感到过压力,甚至“如鱼得水”,他开始呈现出专业上的天赋和专注,日积月累的实验和实践,也让他在工业领域的系统化思维逐渐打磨成型。
21岁,蒋凯学成毕业,父亲“顺理成章”让他“到厂里上班”,但那会的蒋凯正值“迟到的叛逆期”,看不上父亲的“手工作坊”,意气风发想要到“真正的自动化工业领域”去“学以致用”。这一次父亲并没有阻挠,反而很开明地给了路费,介绍他去珠海一家化工企业去工作。
“那年7月份特别热,从西安到珠海,要先坐火车到广州再转车,我一个人买了火车票,绿皮硬座,也没人送。第一次坐火车,坐了一天多,车上还没水,车厢里到处挤着人,座位下面也是人。”第一次离家经历让蒋凯印象深刻,一张火车票把21岁的蒋凯送到了珠海,开启了他新的人生路。
建成:全国首个民企万吨白乳胶生产线
1991年,漂到珠海的蒋凯,成为了化工厂的技术员。这家化工厂和父亲的厂子非常相似,也是做胶黏剂,是黏合纸箱、木料、家具等领域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材料。每月工资600元,对比西安的100多元工资,初出茅庐的他感到“非常吃惊”,感觉“未来可期”。但是一年后,他便接到了父亲的“急召”,赶回了西安。
1992年9月18日,蒋凯从珠海回到西安,在西安凯悦酒店,参加了一场特别的“开业庆典”——父亲引进了一家香港外资公司,对方参股30%,因为是汉城和香港合作,双方各取一个字,汉港公司成立,从一家乡镇企业变成合资企业。
参加完开业庆典后,想要返回珠海的蒋凯却被“扣下”了,父亲正式跟他摊牌——“你不能回去了,公司刚合资,现在非常需要你。”
“父命难为”勉强留下的蒋凯看着父亲的“手工作坊”,哪哪都不顺眼——“工人怎么用瓢灌胶?”“怎么能用板车运胶!”父亲丢出一句决定他命运走向的话:“别抱怨,你看不顺眼的,有本事就自己去改!”
憋着一股“我把这手工作坊全给它改成自动的”劲儿,蒋凯终于在“父亲的厂子”里踏实下来。曾经学过的工艺流程开始浮现在脑海里,但是改革还需要“同盟”,于是开始四处联系曾经一个专业的同学,团队就位,一拍即合,蒋凯开启了对厂子轰轰烈烈的“破旧立新”改造之路,从此在追求工艺极致上一发不可收拾。
“过去生产线十分简陋,上面石棉瓦下面钢梁,钢筋还是废钢筋,下面一个反应釜,五六百公斤胶,生产好后倒进几十个大水缸,要降温、要过滤,然后倒到大桶里,再用瓢一瓶一瓶灌到小瓶里,运输都是人用板车抬,整个过程全部是手工操作,一不小心还可能车仰马翻,效率不高,还有安全隐患。”蒋凯首先着手的就是“解放人力”,用灌装机解决灌装问题,整个工艺需要搅拌就上搅拌机,需要管道和泵就把泵加进生产线,从产品到工艺一路创新,解放了双手,也解决了全流程。
效率提升,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强劲。到1997年,原生产线已经难以满足市场,急需新的生产线。蒋凯带着他的同学,从土建到设备,又开始了新一轮工艺“折腾”。“原来有破破烂烂的3个反应釜,我一口气设计了8个新的。老爸问旧的能不能接着用,被我一口就否了,说买不了8个先买俩。过段时间我又说俩不行,串线串不到一起,就又买了俩,就这样糊弄了几个月,终于把8个反应釜都买齐了。那时候我不管钱,设备都是买最好的。反应釜是西安化工设备厂的,阀门是西安高压阀门厂的,一个反应釜那会要五六万,一套设备下来小50万,但是你看,我们1998年装上的阀门,现在都还在用,一个也没坏!”
就这样,“技术员”蒋凯和他的同学,完成了改造建成当时中国民营企业白乳胶领域首个15000吨的现代化生产线创举。正是这条现代化的生产线,极大提升了企业产能,为后来与世界500强的合资打下坚实基础。
汉高汉港:绿色环保国际化管理体系成型
上中专的时候,受父亲影响,蒋凯曾经写过一篇文字,立下志向,“21岁当厂长”,因为厂长“能够创造出很多东西”。
蒋凯“把自己交待给企业”的几十年,从“技术员”到“总工程师”到“高管”到“总经理”,企业从港资到德资到独资,于他而言,对产品、工艺和管理的极致追求,让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迭代和创造。
上世纪90年代末,白乳胶市场依然是国企的天下。蒋凯去国企进原材料时,常会被国企误认为是“做假胶”的,一听量有万吨,对方立马修正“那假胶做不出来那么多”。然而,就是这个被误会“做假胶”的民企,却因为解决了市场的痛点,有了和国企PK的资本。
“传统工艺做出来的白乳胶冬天怕冻,北方的冬天一冻,胶就坏了,产品寿命短;味儿还大,能闻到主要成分醋酸乙烯单体的味道;里边还有一种叫二丁酯的增塑剂,这个增塑剂对人是有害的。怎么办?针对市场的痛点,我们引进了美国的新型换代产品VAE乳液专利技术,用自己的配方反复实验,最终自主研发出我们的白乳胶产品,没有一点味道,我们申请了技术专利,1998年到现在,都没有人能超越。”蒋凯介绍说。
无人超越的背后,是对产品升级迭代的极致追求——“产品里有杀菌剂,对人体有一点危害,但大家都在用,因为成本一公斤只要一块多;我们当时选择了环保杀菌剂,没有二丁酯、甲醛和甲苯,对人体无害,但一公斤要50块钱左右。”
产品的成功迭代升级,让蒋凯找到了属于他们可以坚持的长期主义赛道,主打“绿色、环保和健康”。如何把理念落地,他们选择做体系标准。
蒋凯带着企业通过了最严格的检测,得到了中国首批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0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产品也先后荣获西安市、陕西省名牌产品。以此为标准,蒋凯提出了“双绿色”产品道路,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汉港”系列环保白乳胶粘合剂得到了市场的忠实拥趸,“汉港”商标也成为了省市著名商标。
90年代末,汉港在产品细分领域的创新和体系化建设,也吸引来了世界500强里同样做细分领域市场的德国汉高集团。“他们主动找到我们谈合作,尽调得非常详细,还把产品运回德国检测。”
工程师属性的创始人、现代化生产线的工厂、完善的国际化体系建设和自主研发的绿色环保产品,一切都和德国企业的严谨完美匹配。于是,企业在结束了港资身份后,又开启了“汉高汉港”的中外合资生涯。
“和汉高合作的几年,也是企业国际化发展最快的时候,世界500强带给企业的全球化视野、全国化市场和先进严谨的现代体系化管理,都让我们有所获益,德国人信任系统和制度大过于信任人,尤其在安全生产方面,做的更多是预防工作而非补救,这方面我非常认同。”蒋凯说。
43年:两代人的传承
蒋凯清晰记得,2017年12月5日这一天,父亲说要退休。事实上,对于一家40多年的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发展到现在,更像一艘巨轮,可以在诡谲多变的大海航行中庇护整个家族和全体员工,只是顺应时代,掌舵人会有调整和不同。
蒋凯送给父亲一幅字:功成身退。父亲回赠他一幅:不忘初心。在这个极具仪式感的家族企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蒋凯认为,创新是对产品和工艺的极致追求与专注,希望企业能在一个细分领域做精做深。“我们的使命是创造美好健康的生活空间,愿景是,到2028年成为中国西部生态白乳胶第一品牌;到2035年成为中国生态白乳胶的第一品牌!”
他欣赏山西老字号大盛魁,经营长达200余年。他希望汉港做的是百年名企,而不只是百年家族企业。企业传承不只是血脉传承,更是制度传承。制度能够使企业得到真正可持续发展。
潜移默化多年,两代人也都有一些相同的细节,比如都善于学习记录。蒋凯翻出一篇父亲写于1984年10月23日的日记开始诵读,题目是《飞渡东海》:“事业,一个事业的成功,要有在大海里掀开巨浪飞驰前进的勇气,要有能够使你到达彼岸的大航船,需要永恒的目标——我所领导下的厂,要使她腾飞!东海,祖国的大海,我向你在这里立下誓言,我一定要在古汉城这块土地上,把汉港建设成一个强大的企业,献给您,献给汉城人民!”
窗外雨停,落日的余晖洒在认真读着父亲日记的蒋凯身上,两代人的身影仿佛在此刻重叠,也许,这就是一家43年老字号企业能够屹立不倒的源头,这一刻,我们读懂了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