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武川县法院:司法服务为法治化营商环境赋能
作者:
■张世琪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沃土,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武川县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法律引导作用,以加快推进营商环境体系建设为重要抓手,服务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方面作出诸多积极探索,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法企互动,培育亲清政商关系
“维护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基层法院的重要工作任务,法官深入企业开展包联企业活动,可以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前置法律服务,解答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通过问计于企、问需于企,为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法律服务,帮助企业在法治道路上健康发展。”武川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敖德介绍说。
近年来,武川县人民法院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大讨论活动,成立由“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站,统筹安排全院法官、书记员深入辖区企业开展“送法进企业”工作,上门主动“接单”,认领服务事项,派出专业讲师团,围绕企业经营、发展遇到的法律问题精准服务,让企业感受到优质服务,全力推进助企帮扶活动开展。
“以前都是我们自己‘跑腿’,公司有法律问题,跑去法院各个部门寻求帮助,万万没想到现在变成了法院主动上门协助”,武川立农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协调各个部门相当麻烦,有时难免‘吃闭门羹’,苦不堪言,现在营商环境大不一样了。”
为确保“送法进企业”活动有序展开,武川县人民法院组织各庭室、部门业务骨干,成立“善法护商”工作团队,建立“企业需求事项清单”反馈体系,明确分管领导-职能部门-承办人的工作责任。
在亲清政商关系培育工作中,武川县人民法院积极倾听企业心声,邀请企业代表走进法院听取工作建议,深入企业征求意见,召开涉案企业座谈会,在问题中找答案,在建议中求突破,不断提升涉企诉讼服务主动性、针对性、专业性。
府院协同,扩大尊商护企“朋友圈”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营造出“安商、护商、暖商、优商”的良好营商环境。
“民营企业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政法部门保障,法院送法进企业活动,为燕谷坊带来一线法律支持,也感谢武川县工商联大力帮助,为燕谷坊获取优质法律资源搭建平台。”内蒙古燕谷坊生态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文忠表示。
今年5月,在武川县工商联支持下,敖德带队走进当地首家上市企业——内蒙古燕谷坊生态农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问需于企、问计于企,着力促成法院与上市企业对接的有效平台,现场协调解决企业项目建设中面临的一些“急难愁盼”问题。
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武川县人民法院坚持“府院联动”模式,不断扩大尊商护企“朋友圈”。与当地工商联建立涉企案件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法院+金融”座谈会常态机制,进一步加强涉企服务协调配合和信息畅通渠道,营造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氛围,服务企业司法能力水平也取得新突破。
治未病,前置服务化解“生死关”
合同纠纷、资金问题、法律风险……企业发展的路上,任何一个意想不到的法治风险很可能演变成一道“生死关”。
为加快涉企案件办理进度,进一步减少司法环节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武川县人民法院推出涉企案件“绿色直通车”等16项“硬核”举措,实现涉企案件全环节加速办理。加强前瞻性制度保障,制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整改提升工作方案》,发布《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探索》,聚焦优质高效实质化解各类涉企纠纷,多措并举。
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武川县法院坚持加强前瞻性制度保障,制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整改提升工作方案》,发布《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探索》。2023年,武川县法院发布《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白皮书》。全面总结了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具体举措和工作成效,分享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12345”工作机制,对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出对策建议,同时还就企业经营中可能存在的60项法律风险作出提示,包括合同订立、合同履行、企业治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等,不断提升社会大众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