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赋能“双碳”进程
作者:
■吴云青
近日,宁企“擎工互联”重磅发布“车载碳计量安全终端及车联网碳资产运营平台”,配套芯片级的可信安全技术和国密算法,能够实现单台车辆的精确碳计量。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摸清碳排放底数,是科学决策、成效评估和国际谈判的重要基础,计量技术为碳排放、碳减排、碳清除和市场化机制等标准制定提供量值依据,是“双碳”战略的底层驱动之一。据“擎工互联”介绍,此次发布的成果除了能满足碳排放源头数据实时采集和碳排放量(减碳量)实时计算两方面基础需求外,还能自动生成碳排放报告,兼备碳排放报告的数字化认证能力,以及减碳量资产的普惠应用能力,可为出口车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供碳数据支撑。
实现“双碳”目标,要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做好自主创新。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绿色能源、低碳产业、清洁技术,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赛道。围绕低碳发展转型目标,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砥砺前行,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然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有50-70年的过渡期,我国只有30年,要完成这场世纪大考,科技必须有更大作为。
去年以来,从南京市投促局组织“双碳”产业头部机构共同成立长三角碳中和产业创新投资联盟,到全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在南京成立,到栖霞区成立“双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楼高新区打造“双碳”创新发展集聚区、全国首个公里尺度高精度碳源汇评估示范园落户高淳,再到南化、南钢、扬子石化、擎工互联等企业发布的一系列成果,南京在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的赛场上奋力拼搏,投入了大量精力,挥洒了许多汗水,也收获了不少高光时刻。当然,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艰巨的任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中科院启动“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提出突破若干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探索支撑碳中和目标的颠覆性、变革性技术。蓝图已经绘就,需要我们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推进工作,需要产学研结合畅通低碳技术创新应用链条,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锐意创新,拿出用得上、靠得住、既经济又见效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案,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真贡献。
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一场具有变革意义的同台竞技;把“双碳”的严峻挑战转变为重大战略机遇,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我们热切期盼,广大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在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中不断实现新突破,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人手中,发挥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的作用,赋能“双碳”进程,在“双碳”引发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中引领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