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需久久为功
作者:
■张国栋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召开的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今年3月全国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以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企业责任意识明显增强,行业规范水平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果,餐饮浪费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这一新闻令人欣慰也备受鼓舞。截至目前,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督促250.1万家餐饮单位开展自查自纠,检查200.8万家,整改餐饮浪费问题2.7万余个;办理行政处罚案件8986件,公布典型案例1791件。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专项行动不走过场,务求实效的有力注脚,也是有关部门守土有责,担当作为的真实写照。
无独有偶。日前,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两周年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97%的受访者表示知晓《反食品浪费法》,并认为反对食品浪费十分重要,表明反食品浪费已成全民共识。
笔者认为,无论餐饮浪费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还是反食品浪费已成全民共识,这些都是好事,但这只是良好的开端,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不仅不能有任何“歇歇脚”“松口气”的念头,而且需要乘势而上,持续发力,各个击破,久久为功。这其中,除了职能部门的担当作为、专项行动的发威显效,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参与。
首先,推动《反食品浪费法》宣传教育活动进校园、进企业、进食堂、进千家万户。发挥新闻媒体和各类新媒体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曝光浪费行为。积极引导消费者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摒弃“面子消费”“人情消费”“攀比消费”“炫富消费”等陈规陋习,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其次,建立反食品浪费长效工作机制。结合绿色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反食品浪费正向激励机制。建立食品浪费责任追究制度。有关部门应依据《反食品浪费法》有关规定,对发现的食品浪费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强化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力度,探索建立与食品浪费行为挂钩的信用惩戒制度,将造成食品浪费严重后果的经营者列入重点监管范围。
最后,强化行业自律。食品、餐饮行业协会应发挥引领作用,制订、实施反食品浪费团体标准和行业自律规范。鼓励食品经营者建设“绿色餐厅”、开设“食品银行”、建立“食品驿站”,加强剩余食品循坏利用,减少食品浪费。外卖平台要加强对入驻商家的管理,规范消费规则,杜绝诱导、误导超量点餐。短视频平台要切实履行平台审核责任,加强对短视频吃播账号的管理,严格禁止浪费食品相关视频上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