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收纳师培训乱象亟待规制

作者: ■杨玉龙

    2021年,人社部在“家政服务”职业下增设“整理收纳师”工种,成为不少劳动者的就业新选择。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整理收纳师培训市场乱象频出,不仅收费名目繁多,承诺的“高薪”“包就业”也无法兑现。专家建议,建立具有行业引导性的职业标准,规范培训市场,满足求职者就业需求。
    喜欢囤货,却不懂整理;搬家后,面对凌乱物品无从下手;房子储物空间有限,杂物到处堆积……面对这些,整理收纳师的出现无疑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且也吸引了不少劳动者试图通过参与相关培训入行。但也正如媒体所报道,尽管培训机构声称“可包分配、包派单”“轻松拿高薪”,但其中存在的各类收费陷阱和套路不容小觑。
    具体来看,部分整理收纳师的培训课存在引导学员不断加钱的套路;不少整理收纳培训机构声称结业后可获得证书,方便后期求职,但实际上这些培训证书的发证机构五花八门,主要有培训机构本身或“行业协会”等;由于培训机构本身客源有限,不能保证稳定派单,因此很多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这些,均会让学员权益受损,甚至给市场带来干扰。
    整理收纳师培训乱象亟待规制。一方面,建立完善行业标准。2021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一批新增职业工种,其中,整理收纳师是家政服务员下增设的新工种。行业标准的完善亟待重视起来,例如,去年出台的《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整理收纳师服务质量标准(试行)》对行业规范就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更需要建立具有行业引导性的职业标准,规范培训市场,满足求职者就业需求。
    另一方面亟待强化依法打击违规力度。在互联网投诉平台上,围绕“整理收纳”的投诉已有上百条,投诉的痛点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方面。针对此,相关方面有必要持续发力,对培训行业中出现的各类欺诈行为及滥发证等情况,既要强化监管,更须采取严厉惩戒措施,规范净化市场。
    同时,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对“包考、包过、有高薪”之类的营销话术要格外提高警惕。有些培训机构正是利用学员的知识盲区,进行“必须持证上岗”“权威部门认证”“全国通用”等虚假宣传,刻意混淆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进而牟利。针对此,既需要从业人员加强警惕,更需要消费者防范自身权益被侵害。
    据天眼查显示,当前与“收纳”相关的“存续、在业”企业数量超过4万家。根据《2021年中国整理行业白皮书》调查数据,目前国内接受过职业整理收纳师培训总人数超1.8万人,2020年至2021年全国新增职业整理收纳师9800多人。可见,作为一种新职业,整理收纳师尚处于成长阶段,对市场中存在的乱象就须零容忍,以强有力规范之举促进行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