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农业发展

作者: ■王邵军

    农以地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对于人多地少的我国来说,国情农情决定了我们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就必须紧紧抓住耕地这个要害,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保障粮食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是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齐全、高产稳产、生态良好,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高等级基本农田,对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和土壤酸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规划设计,在土地利用上更加科学合理,强化土地保育意识和环保观念,通过良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通过集中连片开展耕地田块合并、平整、改造,建成便于机械下田耕作的标准化农田,能降低人工成本,从而提高农业比较收益。同时,有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向现代化、专业化和品牌化转型,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村集体增收、农民共同富裕。
    在实践中,高标准农田建设也面临着一定困难。一是我国农地资源分布零散,长期以来农户形成了各自分散经营的传统;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需求较大,地方政府和企业在项目实施中易出现财政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情况;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存在监管不力的现象,后期管护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对此,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统一规划,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0年)》,部署阶段性区域性建设目标任务,明确年度任务和等级质量规范标准,利用农田信息平台对项目信息、资金信息等进行填报,将农田工作计划和生产数据进行统一储存和管理,方便农业生产管理部门查看和追溯,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立体化”管理。
    严格考核,健全监督管护“两条腿”。不仅要完善农田设施的管护制度,还要把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良田良用。一方面,建立健全农田管护的规章制度,确保管护制度依法制定、机制长久、简单实用、保障有效,明确农田的产权归属和责任主体,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提高管护水平。另一方面,接受社会各界广泛监督,完善主产区的种粮激励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引导经营主体将高标准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发挥农户的智慧和力量,提升经营主体、专业人员和专业社会组织管护能力和水平,使其在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中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保障资金,多元化拓展资金筹措渠道。一是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支农惠农优先实施项目,适当提高建设补助标准,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二是鼓励各方主体参与农田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引导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筹资投入农田建设;三是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市场化投资和社会资本介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此外,还需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规范性,把好钢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