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稳投资瞄准三个重点

作者: ■郭子源

    要发挥好投资对当下稳增长的关键作用,金融业需有所作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0%,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1%,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5.7%,降幅已明显收窄。
    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表示,金融助力稳投资要瞄准三个重点:首先是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助力基础设施投资,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支持;其次是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推动制造业投资回升向好;第三是满足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
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
    基础设施投资是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抓手。2022年全年,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基础设施投资步伐加快,同比增长9.4%,为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近期,各地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1月份至2月份同比增长9.0%。
    资本金无法及时到位是建设重大项目的主要掣肘。去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筹资300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随后,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了金融工具,规模共计3000亿元。同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用途有哪些?首先是补充重大项目的资本金,但不能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其次是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前提是专项债作为资本金在短期内无法到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投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介绍,依法合规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保本微利,只做财务投资、行使相应的股东权利,不参与项目的实际建设运营,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退出方式。
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除了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样是稳定宏观经济的有力抓手。2022年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9.1%,增速快于全国投资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今年1月份至2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8.1%,尽管增速较去年末有所回落,但制造业企业的预期正在恢复。今年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升至临界点以上,2月PMI继续上升至52.6%。
    如何巩固制造业回升向好的势头?要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制造业融资的一大痛点是“短贷长用”,现实中,不少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经营,需要拿着短期贷款来匹配中长期资金需求。为了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2022年全年,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5.6个百分点。
    “截至2023年2月末,工商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1.45万亿元,较年初净增超1500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近900亿元。”工商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已达近3.3万亿元,较年初净增近2600亿元,增量为去年同期的1.5倍,重点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等领域。“近期工商银行已牵头,为江苏某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项目筹组了银团贷款,并完成了30亿元的项目贷款审批。”该负责人说,融资项目的作用之一是实现重要原材料自主可控,加速推进关键原材料进口替代。
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正在收窄。今年1月份至2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7%,较去年同期降幅明显收窄。“这好于市场预期。”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房地产市场正表现出回暖迹象。
    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企的融资环境已明显改善。此前,信贷、债券、股权融资已“三箭齐发”。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超过3700亿元,同比多增2200亿元;境内房地产债券发行400亿元,同比增长23%。2022年9月至12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2300亿元,同比多增4200亿元。
    “要从供给端、需求端两方面入手,形成金融与房地产业的正常循环。”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从供给端看,要保住房企的流动性、解决融资问题,融资平稳既有助于解决企业的回款问题、促进完成现有项目,也有助于稳定购房预期与需求。
    据悉,金融管理部门近期正落实“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弱化金融机构的过度避险情绪,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正常融资。同时,推出了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设立了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100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加快风险的市场化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