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首批年报披露
“科技”或成后市投资关键词
作者:
■李涛
近期,公募基金公司2022年年报陆续披露。
在首批披露的年报中,一部分公募基金公司营收情况浮出水面;此外,一些知名基金经理在年报中披露的2023年投资策略也颇受投资者关注。
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
2022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在建章革新、规范创新中走过行业发展的第24个年头,随着资管新规逐步落地,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屡上新台阶。
过去一年,在“高质量发展”政策指引下,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ETF互联互通开闸交易,公募REITs、同业存单基金等创新产品加速扩容等等,使公募基金行业逐步从高速发展转向高速、高质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开放式公募基金总规模达25.96万亿元,逆市扩容;基金数量为10431只,正式破万,成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受市场环境影响,2022年公募基金规模增长幅度较前两年放缓,不同类型基金规模变动呈现一定分化;公募基金数量变化幅度相对平稳,相比2021年末增长17.41%,各类型基金数量年内均有不同幅度提升。具体来看,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和国际(QDII)基金规模及数量在过去一年均有所提升,其中国际(QDII)基金在海外通胀、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环境下提升最为明显,规模和数量增长分别为27.99%和16.23%。截至2022年末,货币市场型基金仍是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类型,占公募市场总规模比例达40.28%;数量方面,混合型基金占比最高,为41.2%,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排在其后,占比分别为29.86%和19.07%,FOF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国际(QDII)基金和另类投资基金占比分别为3.62%、3.55%、2.13%和0.57%。
从首批披露的基金类型来看:混合型基金共有41只、债券型基金共有18只,股票型基金、货币市场型基金和FOF基金分别有8只、4只和1只。
今年3月以来,A股一反前期的上升态势,进入震荡状态,行业出现分化。不过仍有不少主动权益基金逆势上涨并创出历史新高,包括蔡嵩松管理的诺安积极回报、王克玉管理的泓德优选成长等。
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
截至目前,包括招商基金、国投瑞银基金等多家公司及旗下产品公布了2022年年报。其中,招商基金总资产123.1亿元,净资产81.75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8.13亿元,再创新高,同比增长13.01%。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各类资产规模约3470亿,同比增加38%。
产品方面,睿远基金旗下的全部3只基金——睿远成长价值混合、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睿远稳进配置两年持有混合披露了2022年年报。
睿远成长价值混合基金经理傅鹏博和朱璘在2022年年报中表示,宏观经济方面,今年经济修复已成为市场的共识。年初至今,在复苏预期的引导下,行业出现了快速轮动,主题热点频出,如国企估值体系重塑、ChatGPT点燃人工智能等。市场可能会从短期频繁博弈转向寻找那些确实持续好转的行业和赛道不那么拥挤的产业。
展望2023年,睿远均衡价值基金经理赵枫认为,政策已经把促进内需和经济增长放在首要位置,政策及其给予的信心可以托底经济。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股票市场总体上可能以结构性机会为主,足够的安全边际仍然非常重要,对成长的确定性要求也会较高,低估值、成长确定的标的可能会成为今年投资者重点配置的方向。
景顺长城知名基金经理刘彦春对下一阶段的市场表现比较乐观,他在2022年年报中预判:股票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
刘彦春认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不确定性已经显著降低,影响股票定价的最大风险逐步解除,权益市场估值水平将迎来持续修复,近期的估值回升远远没有到位。
中庚基金丘栋荣在年报中发表的观点也同样乐观:“展望2023年,应积极看待基本面预期的好转,这意味基本面风险降低,对风险资产应更为乐观,相应的在股票投资中,当基本面不断好转,盈利有弹性甚至成长性,应更为积极地布局与国内需求相关的产业和行业。”
“科技”或成后市投资关键词
具体到投资主线,景顺长城旗下基金经理杨锐文在年报中指出,目前比较明确的机会可以归纳为三类:首先是安全。安全包括国家安全(军工)、能源安全(传统能源、风光车储等)、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芯片、软件、新材料等自主可控)等。其次是存量结构的变化。增量机会在变少,存量的变化将是主轴,例如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转变,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同时发生,欧洲产业往中美迁移等。最后是新技术新方向的星星之火,这包括了AR/VR、机器人、元宇宙等。他之所以认为是星星之火,主要还是这些新技术和新方向短期内还看不到行业大爆发的可能性。
泓德基金王克玉认为A股市场大概率表现为结构性特征,要重点关注五大方向。第一,当前主要看好TMT数字经济领域。消费互联网领域是过去中国企业发展最快的领域,在2021年开始连续的行业整顿之后,行业发展规则显著改善。特别是数字经济是典型的全球或区域运营的经济形态,在目前的全球格局下对于中国的开放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在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工业互联将逐渐进入实质性业务发展阶段,相关领域公司值得重点关注。第二,汽车零部件。在龙头公司成本下降带来的市场竞争格局下,汽车零部件行业处于下行当中,但是4-5年内是竞争力最明显的领域。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快速提升,短期内受终端销售波动的影响,相关公司估值已经回落到有吸引力的水平。第三,受益于疫情缓解,经济复苏背景下基本面良好、具有估值吸引力的板块,如医药、家居、家电板块。第四,随着资产负债被清理和优化,经济复苏后预期差最大的地产和产业链在2-3年内恢复的确定性比较高。第五,产业政策利好,估值调整比较充分的高成长性板块,如化工新材料、半导体等。
统计发现,基金年报最新披露的重仓股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芯片、软件、新材料等领域。对于计算机、电子等偏成长行业的部分成长股来说,丘栋荣认为,沿着自主可控的国产化道路,相关企业在需求端以及消费端充满机遇,他认为这些行业挖掘到低风险、低估值,且有较高成长性的标的,有存在成为大牛股的潜质。
对于后续投资策略,多位基金经理表示,科技成长、数字经济主题或成为2023年的投资主线之一。南方信息创新基金经理郑晓曦认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开启,5G基站和手机、TWS/AR眼镜、云计算、在线办公、工业互联网、汽车智能化等新需求将开始爆发。2023年,半导体有望迎来自主可控和周期拐点向上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