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示范树典型 提振发展信心

青岛市创新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

作者: 【记者路敦海青岛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极大提振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和决心。山东省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要求,立足市情,通过强示范、重日常和树典型,多举措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截至2022年年底,民营经济贡献全市58.6%的投资、61.7%的税收、69.8%进出口、84.4%的城镇新增就业、99.2%经营主体和97.9%的企业数量,庞大的民营经济队伍为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企沟通常态化工作,出台《关于构建政商关系的意见》,率先以负面清单的形式规范政企交往,让“敢交往”成为政企协商特色。建立健全市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行业商协会制度,访商会、走企业、进车间更加常态化。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将11月1日设为法定企业家日,每年召开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的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和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邀请民营企业家列席市委全委会,聘请27位民营企业家为政府经济顾问。在此基础上,以青岛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出台《关于加强常态化政企沟通协商的实施方案》,明确沟通协商的对象、程序、保障机制等,顶格推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化、规范化。
    青岛发挥工商联所属商会平台作用,开展“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活动,进行广动员、全参与,筑牢了政企协商的常态化、经常化的前沿阵地。为61家商会开通政府办公收发文户头,创新推出商会“首席政策官”,集中举办10期“惠企送政策”培训,送政策到企业4万多家,惠企政策的全面落实让政企协商“干货满满”。链条式开展“四为三访两送两促”活动,走访商协会369家,调研企业1400多家,组织政会专题协商会112次,实现政企协商“无处不在、无时不通”。会同青岛市纪委监委在30家商会设立营商环境监督点,开展护航行动促企业发展。加强与政法机关联系,推动出台《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措施》。会同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在商会设立“营商环境会客厅”,商会反映诉求,政府部门研究解决问题。“商会吹哨,政府报到”为青岛市政企协商带来了一股风清气正之风。
    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关键是要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青岛市各级各部门通过政企协商,开展立体化征求建议,推动出台《青岛市助企纾困和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青岛市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送去“阳光雨露”。青岛市通过政企协商打造个性化解决难题典型案例,如结合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建设开展重点民营企业法律体检活动,为33个涉案企业挽回了声誉。邀请相关部门开展30多次专题协商会,共收集涉及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餐饮业、建筑业等17个行业在减税降费、资金支持、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意见诉求120余条,解决账户单向冻结、货物通关等30多个难题,仅西海岸新区就清理欠款3532.82万元。深化“政会银企”合作机制,加强与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合作,为298家民营企业解决121亿元的资金需求。通过树典型让企业家想说话、敢说话,让政企协商有影响力和吸引力,政企协商出实招,民营企业得实惠。
    下一步,青岛市将以促进“两个健康”为主线,紧紧围绕“提振发展信心”,聚焦让企业敢说话、愿说话、善协商,以畅通无阻的政企协商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两个健康”的青岛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