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国工匠”金字招牌

赣西教育集团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 ■司马岩

    眼下,又是一年开学季。
    几天之内,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莘莘学子,纷纷聚集到“《天工开物》诞生地、工匠精神发源地”江西新余这所花园式职业高校——集团旗下的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春节假期一度沉寂的校园,霎时变得热腾繁忙。
    望着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江西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副主席、赣西教育集团董事长艾磊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曾经笼罩心头的疫情阴霾,此刻被阳光穿透,心情愈发敞亮。
    艾磊华说,“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质量强国的目标,为我们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上有更大作为。”
    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一向眼光敏锐、干练果决的艾磊华要让自己的学校配得上“工匠精神发源地”这块金字招牌。
    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贴近的教育,服务产业成长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
    江西省的主导产业布局是“2+6+N”:有色金属、电子信息2个主营业务收入万亿级产业;装备制造、石化、建材、纺织、食品、汽车6个五千亿级产业;航空、中医药、移动物联网、半导体照明、虚拟现实(VR)、节能环保等N个千亿级产业。
    产业发展的方向决定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取向。据了解,赣西科技职业学院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设置高职专业33个,包括装备制造及自动化、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财经商贸、计算机应用工程、建筑艺术、服装设计、医药健康等专业,以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量身定制为教学模式,其中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与赣锋锂业对接,服装设计专业群与夏布制作对接,大健康类专业群与服务颐养之家对接,机械建筑类专业群与先进制造产业对接,为新余、江西乃至周边省市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创办者要成为产业发展的“瞭望者”和“吹哨人”,才不会被时代淘汰。艾磊华深有感悟地说:“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建在开发区里,才能知道开发区人才需求的动向。这才是家长、学生、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
    赣西教育集团准备投资3亿元,在新余经济开发区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电商产业园以及与学校专业配套的校企融合产业实训基地。产业园包括区块链、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新媒体、人工智能科技等专业,致力探索培养数字经济中高层技术技能型人才,把新余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省内领先、国内有影响的区块链产业基地,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一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吸引软件、互联网企业及相关机构、研发中心等入驻,为新余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探索“现代学徒制”
    植根这片工匠精神沃土的赣西教育集团,始终把培育“大国工匠”作为自己的教育初心。艾磊华提出,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左手拿职业资格证书,右手拿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双师型”教师占比50%以上。他说道,发挥“校内有厂,厂校合一”的优势,校内建有30个实验实训基地,校外建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48个,实现学校与企业、基地与车间、专业与产业、师资与师傅、培训与岗位“五个对接”,促进企业与学校互利双赢。
    建立校内外教学实践双课堂,跨越传统的校内教学边界,向企业延伸教学空间。学校与华为集团、上海大众、丰田汽车、富士康、比亚迪汽车、赣锋锂业、鸿准模具公司、上海昌硕、杉杉、雅戈尔服饰等200多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企定向班”,深受企业和学员的喜爱。
    艾磊华表示,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学校创办以来,累计为社会输送10万多名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既有“大国工匠”,也有创业明星、管理人才。2022年在国家、省级技能大赛中,学校荣获各类奖项100多项。近年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7项,发表学术论文96篇,出版著作与教材24部。
    优化就业服务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职教一人、脱贫全家”是职业教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生动实践。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艾磊华深情地说,“就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民心,一个学校的大学生就业率就是办学质量、就是社会口碑。”
    赣西教育集团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将生涯发展和职业规划理念注入“开学第一课”,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全方位、全覆盖推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在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到整体优化、有效衔接,并根据学生兴趣、技能、价值观、性格等特点,突出因材施教,营造“第二课堂”。
    针对政策性岗位竞争激烈、市场化岗位开拓不足等现实情况,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深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打造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孵化、技术对接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科技赛、商业赛相结合的“双实双创双赛”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优化就业服务,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就业专干和辅导员,当好就业工作“网格员”,做好就业数据摸排调研,畅通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渠道。针对大学生多样化的求职需求,搭建多维度培训平台,邀请各行各业专家开展系列讲座,为大学生就业答疑解惑。聚焦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密切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毕业生,落实“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帮扶机制,确保就业路上不落一人。
    (图)学员实操学习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