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茶”香,跨越2000公里的山海情缘
浙江安吉黄杜村与西部山乡的共富之路
作者:
■新华社记者
初春,浙江安吉。茶园吐新,春笋破土,又一个孕育希望的春天如约而至。
2018年4月,浙江安吉黄杜村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经过5年努力,浙江近3000万株捐赠茶苗已经在贵州、四川、湖南等3省5县扎下深根,陆续进入丰产期。从安吉黄杜村出发,跨越2000公里山海,这些茶苗在更多山村续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
缘起:“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也应该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雨水时节,信步在黄杜村万亩茶园绿道,层层叠叠的茶山连绵起伏,刻有“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字样的石碑,印证了一个因茶致富的奋斗故事。
望向新芽蔓发的茶园,黄杜村党支部书记盛阿伟思绪纷飞。20世纪80年代的黄杜村,曾是安吉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村中全是黄泥路,5个自然村中有3个不通电。
1995年,茶叶科研部门在安吉大溪的一处高山上发现一株野生白茶,并成功通过扦插技术实现“下山”。调研同时发现,溪龙乡的土质、气候、积温、海拔等适宜白茶生长,建议当地政府推广种植。
逐渐地,在党员干部带头下,村里种辣椒、种板栗、种毛竹、种菊花的农户,都转行种起了茶叶。
一片“金叶子”,奠定了黄杜村的发展之路——村容村貌、村民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盖起乡村别墅、户户开上小轿车,黄杜村也成了“中国白茶第一村”。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2018年,黄杜村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随后,安吉陆续派出考察组前往贵州、四川、湖南等地,进行选址、种植、采摘、销售指导。
“茶苗不是捐出就完成了,而是一个长期的产业扶贫行动。帮扶他们,不仅是提醒自己不忘来时路,也为当地带去敢想敢拼的创业精神。”盛阿伟说。
5年来,黄杜村捐出“白叶1号”茶苗共计2885万株,茶叶陆续进入丰产期。感念茶苗厚谊,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中寨镇,当地特意将一条路命名为“安吉路”。
接力:“一片叶子”
再富一方百姓
“从没想过,这山上能种什么。”67岁的屯上村磨寨河组老党员罗少伦说。2018年10月,满载“白叶1号”茶苗的冷链车,抵达普安县,在地瓜镇、白沙乡建设2000亩“白叶1号”种植基地。
于是,罗少伦将家里的十几亩土地流转给茶园,自己和老伴有时间就来茶园除草、施肥、采茶,工资按天结算,2022年务工工资和土地租金收入有七八千元。
普安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廉建宏介绍说,普安县构建了“3655”利益分配机制,即企业共享30%,利益联结户共享60%,合作社共享5%,土地流转户共享5%。2022年,“白叶1号”感恩茶园带动务工2万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245万元。
据了解,普安县以获赠2000亩白茶苗为契机,动员群众自发种植,“白叶1号”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亩。普安县还以“白叶1号”感恩茶园种植管护技术标准为示范,带动全县茶园高标准建设,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8.3万亩,2022年茶叶综合产值17亿元。
在四川省青川县,一批批“白叶1号”茶苗已经扎根在关庄镇固井村、沙洲镇青坪村和乔庄镇柳河村,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新希望;在湖南省古丈县翁草村,茶苗吐青了,大山变绿了,不少游客也接踵而来,村民们在家门口开民宿、卖特产,翁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携手:扶上马再送一程
所捐助茶苗跨越8个纬度、海拔相差1800米,这么多分散茶园,质量和销售怎么抓?
在参与选点时,浙江茶叶集团就与各个受捐村确定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贫困户有了租金、薪金、股金等稳定收入。
茶苗从“生根”到“生金”。为提前落实采摘和加工的质量要求,浙江又派出了不少专家能手,前往各个加工厂进行指导,为进入白茶盛产期做准备。
“茶苗捐到哪里,来自浙江的茶叶加工、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就跟进到哪里,解决受捐茶农的后顾之忧,真正让‘扶贫苗’变成‘致富叶’。”安吉县白茶办常务副主任朱毅介绍。
“通过帮扶,黄杜村也收获颇丰。党员群众提升了眼界、转变了观念,产业知名度更高,茶旅融合逐渐兴旺。西部地区群众首创的共富新模式,对我们启发很大。”盛阿伟介绍,除了茶叶帮扶,黄杜村还与受捐村开展支部结对、党建联建,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方面建立互助机制。
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富茶”的故事在续写……
(王俊禄许舜达李惊亚郑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