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一个个造型精致,色彩艳丽的花灯吸引着游客们的视线。连平花灯是连平县人独有的技艺,也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近年来,连平县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在发展思路上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当地整合了南部片区的农业、文化、生态等乡村资源,采用“一心、一带、多点”的空间布局,以一条32公里碧道为纽带,串联沿线4镇12个特色乡村优势资源节点,形成了产业招商运营的载体。通过碧道串联,核心引爆、多点激活,连平县引入集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一体化的文旅“EPCO”模式,集中打造了“文农旅体+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为唤醒沉睡资源,在建设上,连平县以“灯舞连平”为主题,在32公里碧道中融入连平乡村文化和特色花灯文化符号,串联“十里花灯”“十里花田”“十里花溪”三个景观区域,形成了点上出新、线上出彩、面上成景的效果;在产品上,连平县乡村振兴5.0模式围绕“灯舞连平”IP,打造文创产品和文创空间,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连平县运用巧思,多元化打造美丽乡村。“颜提质”通过点线面全方位打造,重塑乡村风貌;“夜点亮”以连平家灯主题贯穿十里花灯长廊,打造乡村夜游;“研撬动”面向周边50万研学客群,提供非遗文化、自然教育、红色研学三大类主题研学内容体验,打造乡村研学体系;“巧运营”通过大平台思维统一招商、运营、营销环节,链接优质资源,开拓市场渠道。
“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连平花灯的海洋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连平县以花灯为媒,串起乡村振兴示范带,实现旅游业和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功打造了河源市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的“连平样板”。(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