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余江区:“五连五通”机制打造基层商会品牌

作者:
    为把本土民营企业家组织起来,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2013年以来,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工商联坚持“在完善中提高,在巩固中发展”的商会建设方针,经过充实、规范、提高、发展,实现乡镇商会全覆盖,村级商会积极发展。目前,余江成立乡镇、村级商会14个、行业商协会10余个,12家外埠鹰潭商会;县(区)乡(镇)村商会互联共促,“合纵”“连横”,凝聚乡情,互通商情,共谋发展,构建“五连五通”机制,打造“乡贤不闲”品牌。
    连产业通民生。余江区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商会组织,形成发展合力。目前,余江区已实现乡镇商会全覆盖,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全面铺开村级商会建设,力促产业下沉进村、形成产业组织、开展产业合作。目前,全区现有“产业下沉”车间36家,有效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连人才通民意。相较于其他社会组织而言,商会组织以民营企业家为主体,他们愿意回报家乡,成为政府与村民之间的沟通纽带。建立吸纳机制,激活“落叶归根”的情结。为激发和调动基层商会会员参与乡村振兴、家乡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更多民营企业家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余江成立了村民事务理事会、乡村振兴促进会等乡村治理平台,符合条件的会员担任村支书、村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荣誉职务。建立运作机制,发挥“说话管用”的优势。尽管现在的乡村社会快速发展、高度流动,但人情、面子等社会交换机制仍然发挥着治理功能。这就要求乡村社会的治理者要“以理服人”,处理问题要“于情于理”“合情合理”。余江区工商联引导和扶持“乡贤治乡”,疏解民愿,调解纠纷,与村“两委”积极协作,共同建设和谐乡村。建立合作机制,发挥“人脉广泛”的资源。余江区工商联发挥商会会员“多面手”角色,整合和凝聚更多的商会人脉资源、资金资源、管理资源、经营资源等,积极引导商会会员企业及企业高管等有才能、有声望、有奉献精神的乡贤回村担任村级组织负责人,将基层商会参与乡村振兴的优势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
    连组织通民力。基层商会组织因乡情而生、因发展而兴。余江区工商联优化组织架构,引导行业商(协)会有序发展。首先,做大乡镇商会品牌。乡镇人力、物力、财力等治理资源非常有限,余江区工商联激发商会“合伙人”角色,以“凝聚乡亲、互通商情、共谋发展、报效桑梓”为办会宗旨,组织会员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深化宅改等工作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大做优乡镇商会品牌。其次,积极发展村级商会。余江区工商联在乡镇商会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村建立村级商会。2021年6月成立的中童镇水上商会,依托商会企业成立鹰潭市水上人物业有限公司、水上婚姻介绍所、渔人食品有限公司等,吸纳无文化、无技术的退捕渔民120多人,进行技能培训,为退捕渔民转型转产谋发展提供工作岗位。
    连乡情通民风。不同于民间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基层商会由地方政府支持和推动,从实际出发,注重打好“乡情牌”“亲情牌”,连村史、通文化、纯民风。提升乡贤文化。基层商会积极参与“举乡贤、学乡贤、颂乡贤”活动,建立商会、乡贤会定期联络联谊机制,弘扬正能量,培育优良家风。村组相对于乡镇,宗族家风文化更纯粹。余江积极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利用既有资源,建设家训家风文化祠堂(村史馆),展示优秀家风家训、村史村情、姓氏文化、崇德向善等,推动优秀家训进家庭、进祠堂、进文化楼。培育特色品牌。余江发挥红色资源和余江文化的优势,加强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保护传统工艺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连服务通民心。基层商会具有市场性和公益性的双重属性。余江区各基层商会成员在“乡情”“亲情”以及“回报桑梓”等传统信念激励下,通过“万企帮万户”“万企联万村”等活动,采取直接捐助、扶贫救困、企村结对帮扶、供给公共服务、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途径,助力乡村振兴。(司马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