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媒聚焦健康产业发展之路
生态产业激发广西巴马乡村振兴动能
作者:
■本报记者李运涛实习生银慧娟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广西巴马县用活用好自身天然优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路子,全力打造健康水产业、长寿食品加工业、文旅康养产业、数字经济产业,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塔吊臂有节奏地旋转,机器作业发出呜呜轰鸣,工人们熟练地搭铁架、铲沙土……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山茶油生态产业园项目基地正在火热施工建设。记者采访获悉,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推动地方油茶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推进广西“双千”油茶产业进程提供典型示范,助力巴马乡村振兴。
巴马山茶油生态产业园项目只是当地特色生态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巴马在县委、县政府带领下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用活用好巴马自身的天然优势,大力推动各项产业发展,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路子,巴马将进一步完善以生态型文旅康养产业为主体,以无烟绿色工业、长寿健康食品、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巴马县委书记黄炳峰说。
据介绍,大力发展以健康水产业为重点的新兴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健康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构建可持续的天然矿泉水、山泉水产业体系,“长寿之乡”巴马走出了一条以水为媒聚焦健康产业的生态发展之路。
2022年1月-10月,巴马县饮用水产业产值4.55亿元、同比增长52.2%;其中规上饮用水产业产值4.23亿元、同比增长43.1%。目前,巴马可开采的优质纯天然饮用水(矿泉水)水源地多达39处,年储存量可达5000万吨,全县现有包装优质天然饮用水品牌13个。
巴马推动数字技术融入农业发展,激发数字农业效益,有效实现助农增收。积极探索“农商联动+电商扶贫”新模式,相继出台发展电商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和扶持政策,先后建成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0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95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电商站点乡(镇)覆盖率达100%,村级覆盖率达92%。
据悉,得益于网络优势,巴马特色水果、五谷杂粮、腌制食品等一大批优质农特产品成为热销“网红”产品。巴马农特产品在快手、淘宝、抖音等网购平台日均销售超200单,每年帮助群众卖出农特产品价值500多万元,为全县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巴马全面深化粤桂协作帮扶,加快产业联动出实效。引进茂雄(巴马)生态康养农业产业园项目,加大投资,有序推动渔湾农旅-巴马龙洪康旅综合体项目建设实施,继续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开展科技助推乡村振兴。2022年,投入粤桂协作资金5116万元,精准实施9个项目,其中现代农业产业园资金投入占比超60%,助力“深巴试验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马与深圳大鹏新区的双向生动互动中,两地党政主要领导牵头,调研、考察近30次,召开专题会议、联席会议13次,对接协调大鹏新区28个企事业单位与巴马34个村结对帮扶;培训专业技术劳动力共计300余人,稳定输送75车次3271人顺利赴粤返岗,帮助巴马农民工赴东部就业、就近就业近2450人。
截至目前,巴马农产品销往广东金额达超1亿元,大鹏新区累计投入2766万元,打造巴马寿源田园综合体项目和赐福田园综合体项目,成为当地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支撑。2022年,大鹏新区相关企业还向巴马捐资捐物累计超400万元,各协作项目取得良好成效。
对于未来发展,黄炳峰表示,巴马将树牢“高举生态旗,打响生态牌,走好生态路,建美生态县”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发展路子,全力打造“百亿元健康水产业、百亿元长寿食品加工业、百亿元文旅康养产业、百亿元数字经济产业”的“四个百亿元”产业发展集群,着力构建“大产业、大旅游、大健康、大品牌”发展新格局,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奋力加快建设“城新乡美村治屯变民富”宜居宜养生态新巴马,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寿乡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