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江:“庭院经济”成致富“小产业”
作者:
■钱良好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乡村产业发展,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等方面入手,支持农户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把农家“小庭院”建成致富增收的“小产业”,为开发农村经济、实现“美在农家、富在庭院”注入新活力。
小盆景盛着大收益
庐江县冶父山镇冶父山社区桥头村50多岁的村民邓宏兵,一大早就来到他的盆景园转转。该盆景园是邓宏兵自家门前的一个300多平方米的小院落,经过精心布置,造型奇特的映山红、梅树、榆钱树、罗汉松、银杏等盆景满目皆是,高的有两三米,小的只有碗口大。
邓宏兵是当地十里八乡公认的“盆景制作大师”,他制作的盆景作品“虬枝古梅”,曾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他经常到山野、田头寻宝,把那些残枝、老根捡回来,匠心独运,经过精心修剪、塑形、栽培、上盆,俏立盆中,就成了身价不菲的盆景作品。
“比如这棵罗汉松盆景,买家给出2万元,我没舍得出手,现在又加到4万,我正在考虑中。”邓宏兵说话间,眼光仍旧仔细端详着眼前盆景,像是欣赏一件稀世珍宝。“盆景制作是需要时间和灵感的,有的一件作品短的需要两三年,长的则需要10多年培养,现在我这园里有100多盆盆景,少说也值几百万,现在每年销售额保持在50万元左右。”
此外,邓宏兵还将自家的三层楼房改成民宿,不少前来冶父山风景区游玩的游客都喜欢在他家住宿、吃农家饭、观赏盆景。
如今,冶父山镇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利用自家庭院、家边自留地培育花卉盆景,发展“庭院经济”,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盆景产业链。
“有的农户在屋前屋后设置苗圃、盆景花卉的主题院落,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在增收的同时还带来美观,也能服务于自家农家乐的景观与沉浸式体验,充分体现了庭院经济的‘立体感’。”冶父山镇党委书记赵小青说,如今古朴幽静的山野小村里村民的传统技艺,成为一方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一大批林农因此致富。
目前冶父镇花木盆景户已发展到近100多户,各类花卉盆景100多万盆,年销售产值5000多万元,从业人员1000余人。
小竹园成为养殖园
“各位网友,您看到是我家的竹园,现在鸡宝宝们正在成群结队归宿,它们的家就在竹林里、树枝上,有需要的赶紧下单,不然明早,它们跑进竹林就难逮到了。”傍晚时分,庐江县汤池镇马槽村苏洼村民组39岁的苏杰正在直播卖鸡,妻子危丹丹在一旁帮忙统计订单,小两口有说有笑,日子忙碌而充实。
苏杰的父母早年因病去世,丢下他一人独自生活。镇村干部经常上门帮扶,2014年春给他家送来20只“扶贫鸡”。苏杰如获至宝,放在自家的后院精心饲养,年底收获了2000元。于是他扩大养殖规模,将自家屋后院几亩竹林圈了起来,经过一番建设,成为1万多只散养鸡的“天堂”。
“我把家里5亩山地全部种上了玉米,保障鸡的口粮,白天不需要喂食,晚上适当增加一些营养,保障母鸡的下蛋率。”苏杰向鸡群中撒了一把黄澄澄的玉米,五彩斑斓的鸡群立即飞奔过来争食。
有了产业,有了电商平台,小两口里里外外忙乎,经营着自己幸福的家庭。如今,苏杰的竹林鸡、土鸡蛋、农家茶、百花菜等特色家产品供不应求,年收入5万多元,他还成立了合作社,带动周边50多户乡邻发展“竹林鸡”养殖,还帮助他们在网上销售农产品,共同发展生产,共同致富。
小院落喜迎八方客
深秋时节,走进庐江县罗河镇鲍店村阳家墩美好乡村景区,中午时分,村里的农家乐陆续忙碌起来,饭菜香味扑鼻而来。笔者走进了一家叫“欧庭悠居”生态农庄,举目四望,红柱回廊小洋房错落有致,凉亭小桥流水桂花香。
“青山湖的鱼、鲍店村的土鸡、黄山寨的竹笋干……”40多岁的农庄主人蔡青忙着给客人泡茶、推荐农家特色美食,“我把自家的小院改成了民宿,每到节假日,10多间客房基本满房,8个餐饮包厢日常基本客流不断,一年忙下来,有50多万元的纯收入。”
“通过公司投资、民宿共建、农户自建等方式,阳家墩景区目前已经建成16家民宿,能够同时容纳2790人就餐、300人住宿。”罗河镇党委书记薛林华介绍,“庭院经济”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横向联合,形成了协同效应。
如今,庐江县各地正在大力发展“庭院+种植养殖”“庭院+电商”“庭院+产旅融合”模式的“庭院经济”,以市场化为导向,立足于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基点,通过立体的产业融合逐步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地方形成特色产业,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带动农民致富。
“庐江县正在明晰‘庭院经济’市场运行机制规则,引导农民积极融入市场经济的体系,走庭院经济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市场带动龙头、龙头带动庭院、庭院带动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推进‘庭院经济’的规模产业化发展,提高经济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庐江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霍仕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