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成长的“锡山路径”

作者: ■本报记者庄道秋通讯员汪海峰

    两千年前,这里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吴地文化;百年前,这里发源了中国最初的民族工业;60多年前,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乡镇企业;20多年前,这里创造了中国最强的县域经济,蝉联三届“华夏第一县”的称号。这里是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
    位于锡山区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按照“尊重历史、注重现在、展示辉煌、昭示未来”的思路,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记录,集中展示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成功经验和辉煌成就。这是一座城市对企业的致敬。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如果说乡镇企业是锡山第一次创业,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民营企业是锡山第二次创业,那么,现在面临的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以下简称“青年企业家”)传承,则是第三次创业。”无锡市锡山区政协副主席、区工商联主席史锡联说。
    企业传承,不仅是民营企业的“家事”“私事”,也是锡山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大事”“要事”;不仅关系到民营企业自身的兴衰成败,也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
    传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国演义》中,你喜欢哪一个人?这是一道心理测试题,是父亲对我的考验。”无锡俊达车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俊康说。
“我选刘备,不选曹操。”“为什么选刘备?”
    “如果要我接班,我只接董事长,不接总经理。”
    何俊康解释说:“企业是父亲一手创办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感情。父亲每周要上六七天班,大事小事一把抓,在企业说一不二。如果我接了总经理,父亲可能会觉得没事干。”在何俊康看来,企业顺利传承,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叶恺是无锡华能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先后毕业于东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伦敦大学国际管理专业。刚开始进入企业工作,叶恺觉得做企业也就“那么回事儿”。
    直到有一次,公司有笔订单时间很紧,凌晨一点多,叶恺仍然和工人一起装运。这时,他深刻体会到做企业是需要“劳其筋骨”的。
    辛苦还是小事。令叶恺没想到的是,因为合作伙伴之间的纠纷,他第一次成为被告。
    “那个时候我感到很委屈,也有点莫名其妙。”叶恺说,“在伦敦大学,我的法律都是高分,平时做事都注意合规合法。咋就成了被告呢?”
    无锡电创盈科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峰认为,“年轻人做企业就像新手开车上路,难免磕磕碰碰。多吃几次亏,多碰几次壁,就适应了。”
    “第一次坐到总经理的工位上,沉甸甸的,感觉到无形压力,生怕父亲创下的事业自己接不住。”安峰说。
    安峰认为,接班不仅仅是家庭的需要,也是社会责任。
    钱新华2004年进入企业,2020年开始担任锡山三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6年磨一剑。“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经验,让父亲逐渐认可自己。”
    无锡锋速钢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霆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打工——创业——接班。
    利用父亲公司的空地,王霆自己注册了一家小公司,从设计初稿、到试生产、量产,从原材料采购、到找客户跑销售,都是他自己一手抓。
    “父母要敢于让子女撞南墙。”王霆说,“传承过程中,父子间不能一味对立,要多多交流。”
    作为一名年轻的女企业家,刚开始,无锡嘉艺锻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羿伶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待值。“真正进入企业后,才发现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我是学文科的,锻造行业偏理工类,图纸你得看得懂,模具你得知道咋回事。这就需要一点点去学习。”
    在生产车间挥汗如雨,在销售市场摸爬滚打,终于,温室花朵蜕变成铿锵玫瑰。“父母看到你做出成绩后,才真正放心。”陆羿伶感受颇深。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
    锡山区青年企业家中,男性企业家占比74.4%;担任总经理及以上岗位的占比74.8%,中共党员占比30.1%。
    锡山区民营企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第二产业占比61.2%,广泛分布于设备制造、服装、机械、精密零部件、电动车、医疗器械等20多个细分工业门类;规上企业占比68.9%,平均年产值1.24亿元……
    这些数据,源自于锡山区委统战部和市工商联今年开展的一次专项调查。
    “综合素质较高,思想积极向上,创新意识浓厚,规则意识较强,责任意识提升。这些是锡山青年企业家的鲜明特点。”无锡市锡山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华军说。
    2019年5月,“锡山区青年企业家俱乐部”在锡山区工商联指导下成立,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各类活动15次,会员人数由初期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人。
    “小圆桌Salon”聚焦青年企业家关心的热点话题,包括案例座谈会、深度私董会、专题Ted分享会三种形式。
    案例座谈会是一种信息搜集工具,以搜集企业真实需求为导向。通常通过多个企业提供的真实经营案例,先民主后集中,提炼共性需求。
    深度私董会是一种深度讨论技术,以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为导向。通常由一名主持人,一名问题发起人即案主和若干名问题讨论者即幕僚组成。借助多思维、多视角,帮助案主获得启发,解决问题。
    专题Ted分享是一种跨界认知学习,以共享创新方法为导向。通常包含:通用困境类问题分享、反常识问题分享等。由一名或多名分享者确认选题及论点论据,最终现场分享交付观点。
    “企业家荐读”,成员依次推荐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说明推荐的理由、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实现思想碰撞。
    青年企业家俱乐部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青年企业家提升工程。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根据锡山区企业特点,为青年企业家定制为期一年的Mini-EMBA系统学习,吸引感兴趣的青年企业家利用空余时间参与学习。选取有代表性行业标杆企业,进行主题式参访交流,比如方太集团内的二代传承主题、村田电子的精益生产主题、德胜洋楼的商业模式主题,等等。
    在锡山区工商联指导下,区各基层板块青年企业家俱乐部相继成立,广泛开展政企交流、实地考察、慈善义卖、扶危济困等各类活动110余次。
    与此同时,锡山区工商联与区总工会建立“四联”协作制度。以服务联盟,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级、精准服务措施,构建“大服务”格局;以活动联办,在政治引领、法治建设、民主管理、职工帮扶上下功夫,推进“锡山区幸福企业示范点”建设,提升企业人文软实力;以产改联手,为企业和职工开办各类技能培训,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以典型联宣,发挥企业家和职工中劳模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做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社会共识培育较好,但是对他们的特点问题关注不足;培育活动数量较多,但是获得感不强;培育工作主体较多,但是培育体系建设不足。”史锡联指出,这些是目前对青年企业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成立青年企业家协会,统一开展活动,更好地提供服务。”
    建立统一组织平台,打造“青家园”;实施企业家精神师承计划,形成“青接力”;分批次组织挂职锻炼,培养“青活力”;加强校企合作,营造“青动力”。这是锡山区工商联的“四季长青”工作计划。将一批思想政治强、行业代表性强、参政议政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三强一好”优秀企业家,与青年企业家结成新型“师徒关系”。师承计划的内涵和任务是:在思想上“传道”,在本领上“授业”,在经营上“解难”,在成长上“铺路”。这是“青接力”。
    在锡山区范围内选择优秀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分批次组织挂职锻炼。每次挂职时间为半年。挂职期间,每周在挂职单位工作不少于两天;需完成“五个一”任务:推进一个产业项目;招引一名高层次人才;对政务服务提出一个意见建议;对企业家朋友开展一次新思想宣讲;结合锡山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形成一篇本企业发展研判报告。这是“青活力”。
    “青动力”计划旨在为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公益服务平台,拓展培养力度,提升青年企业家能力,切实帮助青年企业家了解产业发展方向、更新企业管理理念、提升战略思维。
    着力构建“人才+学院”联合培养的青年人才集聚格局,邀请江南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专家,走进锡山民营企业,为企业传经送宝。同时,在这些高校开设“锡山班”,组织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
    从“青家园”“青接力”,到“青活力”“青动力”,锡山区工商联构筑完整的培养体系,陪伴青年企业家健康成长。
    青年强,则国家强。据介绍,未来,锡山区工商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用创新思维做好青年企业家的培养工作,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图)无锡市锡山区青年企业家俱乐部组织召开私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