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尝试现房销售
作者:
■吴家明
近期,多个城市的第三批集中供地出现回暖现象,流拍率下降主要得益于地块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土拍规则持续优化,特别是通过降地价、提限价、取消配建等方式,为参与企业留出了更多利润空间。与此同时,多地开始将“现房销售”写入土地出让文件中。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1年以来,北京、杭州、福州、合肥、西安、宁波等地在土拍环节试点现房销售。以合肥为例,当地发布第三批集中供地公告,共推出28宗涉宅用地,总起始价277.4亿元,并将于9月23日正式出让。值得一提的是,该批次地块中首次推出现房销售地块。其中,蜀山区SS202210号地块明确提出“按精装现房销售实施”。
“现售”意味着在这宗地块上建设的住宅、商业物业或其他建筑物,不能提前进行预售,而要在竣工并取得不动产权证书后进行现房销售,这也极大地考验着开发商资金实力。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2016年至2019年间,房地产市场活跃度较高,深圳、苏州、南京、重庆、杭州、成都等城市在土地端设置现房销售条件,抑制土地市场热度。202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现房销售的试点地块成交率大幅下滑。今年7月以来,部分城市的项目出现“停工”现象,对购房者置业情绪和预期均带来不利影响,而现房销售既能够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也能对楼盘质量和交付行为进行约束,有利于“保交楼、稳民生”。
不过,陈文静也强调,目前并非全面推行现房销售制度的合适时机。全面实行现房销售对商品房存量、开发商资金、地方财政收入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当前最稳妥的方式是对热点城市部分项目优先试点现房销售,并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完善配套政策,为未来更大范围的推行积累经验。短期来看,预计将有更多城市从土地端试点现房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