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科创企业:文化为基 创新为本

作者: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话题。
    近年来,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科创企业群体,不仅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奇迹,也催生了很多企业文化范例,比如美国奈飞公司。
    企业发展的"第一性"
    与Facebook、亚马逊、谷歌并称"美股四剑客",奈飞公司的商业成功相当耀眼;该公司的文化更加令人瞩目,受到包括张一鸣在内的诸多中国企业家的推崇。
    "奈飞的成功如果要说有什么秘诀,那可能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创始人兼CEO哈斯廷斯把奈飞的成功从商业模式创新直接下探到底层,即创造了一整套关于人才、文化与组织发展的新理念,甚至等同于企业发展的"第一性原理"。
    "我们有一点是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人才重于流程、创新高于效率、自由多于管控的企业文化。我们的文化强调以人才密度实现最高绩效,对员工实行情景管理而不是控制。"哈斯廷斯把奈飞文化总结为三个特质:人才、创新与自由。纵观国内外商业实践,这三者正是科创企业走向成功的三要素。
    从实践来看,很多企业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认知,积累了务实的成果。有三个类型的企业值得借鉴:华为、方太与字节。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大师级人物,任正非认为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唯一资源。在笔者看来,华为文化有三个基本特性:功利性、民族性、军事化。
    "华为是一个功利集团,我们一切都是围绕商业利益的。因此,我们的文化叫企业文化,而不是其他文化或政治。因此,华为文化的特征就是服务文化,因为只有服务才能换来商业利益。"这段话可以说揭示了企业文化的本质:功利性,涵盖了两个维度:文化与商业的关系,追求客户认可的服务属性。
    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源于社会的需要,服从于社会的目标。从历史上看,现代企业作为一种组织,是特定文化与制度的共同产物。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注定会打上民族文化与特定时代的烙印。
    "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国家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这个企业文化粘合全体员工团结合作,走群体奋斗的道路。"任正非的这段话指出了华为文化的两个方向:即向下扎根母国文化,向上追求价值共创。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
    以笔者观察,中华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好。即中华文化的积极特质:人本性、系统观、家国情。中华文化追求现世安稳与此岸成就,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从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王道政治"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再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对人的关注,对人文伦理的重视,在世界文化中是首屈一指的。系统观一般是指中国人的天人观,注重在万物一体的关系中思考和处理问题;家国情,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普遍都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担当,古代的"举孝廉"制度,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彻底打通的逻辑。
    在新时代建设企业文化,特别是科创企业,离开对中华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是难以想象的。简单来说,对中华文化保持敬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这方面华为堪称是一流高手,比如从《华为基本法》开始,华为就确立了"奋斗者"为本的价值创造与分享机制与文化;其中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与基于员工持股的共富思想的影子。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因。"华为如何创新?第一个要优化我们的文化机制,哲学能够救中国;第二要转型利益机制,我们的利益机制要从'授予'改成'获取'。"
    作为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楷模之一,华为在战略上保持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形成了一整套网罗、凝聚和运用科技人才的创新文化与组织体系。这是华为自成立以来能穿越多个经济周期,纵横2B-2C-2G等多个产业赛场的根本原因。
    华为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即准军事化。比如华为很早形成了类似军队出征仪式的战略动员会议模式。近年来华为的战略调整,也是模拟军事组织的军团制。实际上,企业与军队有着三个共通处:即竞争性,战略性、共同体。市场如战场,胜败论英雄。企业身处高度竞争性的市场,企业需要培育类似军事组织的效率与士气;“打胜仗”成为一种信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接纳。科创企业所在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加之国际环境变化,所谓的“卡脖子”技术,与军事上扼守要塞有类似的逻辑。战略性可以理解为一种长期主义的需要,除了市场竞争的短兵相接,不战屈人之兵的战略谋划与军事准备,即企业构筑护城河与长期竞争力的基本原理。共同体,对企业来说,同样需要一支上下同欲、忠诚坚韧的队伍,将、相、卒需要构筑一种命运共同体,才能无往而不胜。
科创企业文化的三类路径
    从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来看,科创企业还要处理好从“我”(企业家)、“我们”(团队)与“环境”(世界)的关系。从奈飞文化三要素(人才、创新与自由),与华为文化三特性(功利性、民族性、军事化)的对照来看,两者的共同点是,创始人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与强力塑造,这是建构企业文化的稳固基石。在哈斯廷斯的很多表述中,提到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这是西方文化的一对关键词;而在任正非的很多表达中,反复强调集体主义与共同奋斗,“自由”等词汇相当罕见;中西文化差异可见一斑。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军事化”。客观地说,目前在全球创新链与价值链中,中外企业的地位与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之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中国企业需要加快形成更有进取心、战斗力的创新团队,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军事化”,对打造高绩效的组织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中国科创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不能一味照搬西方企业的做法。
    华为文化的三个特性:功利性、民族性、军事化,实际上对应于企业文化的三大功能,即商业导向、集体人格与共同体。
    好的企业文化,不是基于文化来看企业,而是从企业来看文化,基于企业组织的基本属性,文化建设要服从、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实施,能实现成果转化。从企业文化的具体形态来看,文化必然表现为一群人的共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风格即集体人格;从这个角度说,企业需要从时代与世界的维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学习与应用;反之就会“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因为企业家与团队、员工,都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环境的共同产物。
    在笔者看来,企业面对的是不确定的复杂环境与非对称的生存竞争,适度军事化能实现更有效的动员机制与组织效能;而且也能避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文艺化误区,那会导致文化失之于软、失之于散。
    尽管很多优秀企业都在企业文化上有一定的建树,但是华为、方太与字节这三家代表了科创企业文化建设的三类路径。华为是本土成长的全球化运作的行业巨头,方太是基于中华文化与本土市场的冠军企业,字节则是在制度、技术、组织等全方位接轨全球,真正形成了多元统一文化的国际公司。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智库专家委员、致远互联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