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50人论坛:

聚焦优势产业 推动科技转化

作者: ■李涛

    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关键是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科研院所的“围墙”,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近日,在中关村发展集团主办的“2022新产业50人论坛暨生命健康投融资峰会”上,与会嘉宾围绕“数智时代的新产业”主题,聚焦“数智”“健康”核心议题,对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进行了深入交流。
    因势利导激活优势产业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题为《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产业政策导向》的主旨演讲中表示,产业政策要成功,必须针对经济体中具有优势的产业,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之下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经济体的竞争优势。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呢?在林毅夫看来,第一种类型为弯道超车型的产业。“这类产业基本上都是新兴产业,我们跟发达国家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而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时代,这类企业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产品和技术研发周期特别短,主要的投入是人力资本。作为人口大国,我们拥有技术过硬的人才和最大的市场,再加上全世界最好的产业配套,因此,在弯道超车型的新产业方面,我们是十分有优势的。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新产业,创造有利的环境支持企业家创新,并且给他提供必要的软件硬件基础,像产业园、配套创业基金、孵化基金等等。”
    除了新产业的优势之外,林毅夫认为传统产业也不能丢。“按照目前的统计数字,新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只达到15%,还有85%在传统产业上,那还是我们的根基。”林毅夫把传统产业分成四类:第一类是与发达国家有差距的产业,比如装备制造业等;第二类是低附加值或中低附加值的产业,统称为追赶型产业;第三类是目前在世界上已经领先的产业,最明显的是家电产业;第四类是过去有比较优势,但现在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如传统的加工制造业。
    林毅夫强调,产业要发展,一方面必须要有市场让企业家们发挥才能,另一方面必须要有政府的因势利导,才能帮助企业家把才能发挥出来。
    经济学家马光远随后在演讲中谈道,必须向发达的经济体学习,因为创新已成为一个全球的话题,什么样的创新模式适合中国还需要去探索。而他认为最应该重视政府的力量:“我甚至认为政府是创新的核心。另外,城市也很重要,城市是创新的最大载体,我们在整个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城市是主体。这几年很多产业落地,很多技术落地都跟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有关系。”
    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副会长、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指出,政府和企业应重视算法,企业也可通过算法进行数字化转型。
打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圆桌对话环节上,参与讨论的嘉宾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技术熟不熟、市场认不认、价值高不高、落地快不快”的核心堵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化,往往要经过一段死亡之谷地带,比如缺资金、应用场景少、缺市场以及无法建立真实需求对接,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这些企业除了需要外部输血外,还需要自主造血。”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朱玉表示。
    在朱玉看来,这些创新型中小企业须具备以下特征:首先是深耕细作,打造产品的核心优势。其次是小事大做,寻找小的切口,花大的功夫。再次是发挥资本力量,汇聚各方资源,助力企业把样品向产品转化,最终变成商品。第四是融合创新,打造多主体、多要素的协同创新。最后是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具体的发展目标、专业的生产资料、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科学的内控管理。
    中科院自动化所科技成果处处长孙守胜指出,积累需要长时间国家大量经费的投入,慢慢向市场转化和释放。在他看来,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的关键核心是具备四大要素:技术、人才、市场、资本。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永利则认为:“如何发挥政产学媒资各方面的优势,找到这些集成的机构和平台,加速产业落地,这是地方政府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陈永利认为,一是可以建立科技园或创新城,依托各种创新要素的集聚搞“试验田”,解决产业落地问题,确保真正有落地的空间;二是成立新型研发机构;三是要把双创基地、智创基地真正做好,打造智创城,实现研究成果最终落地。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助力中小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朱玉认为,一是需要围绕科技成果进行资源的精准配置,这样才能产生颠覆性的产业,新旧动能才能有效转化。二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检验技术的成熟度,通过市场判断成果可转化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发挥政府的作用,健全科技创新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政府可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的国有资产的认证、管理等制度。
    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在本次论坛上,平谷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构建新型政企合作的战略发布成为最大亮点。同时,农业中关村·创新企业孵化器落地。
    据平谷区副区长刘堃透露,目前,平谷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已经形成了新型政企全面合作协议、新型政企合作运营方案、中关村平谷产业组织基金方案、中关村平谷园产业发展规划等重大成果。“平谷区政府和中关村发展集团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索一条中关村与属地创新牵引、资源嫁接、优势互补、协同融合的专业特色之路,打造生态涵养区的‘中关村平谷样板’。”
    刘堃同时表示,围绕新型政企合作,将有三大核心任务:首先是建立重大项目挖掘和导入机制。双方共同组建轻资产运营公司,打造国际化、专业化产业运营平台,推动“中关村平谷国际园”落地。发挥国际交流“窗口”作用,聚集农高科产业领域海外创新生态要素,成为平谷产业领域对接海外的国际门户。承接高精尖产业项目集中落地,其中“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项目不少于60家,国际化项目不少于20家。
    其次是落地中关村生态雨林。包括导入集成服务,将发展集团20类180余项创新生态集成服务产品全面导入平谷区,补齐区域创新生态短板;植入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关村社区”品牌,构建满足平谷区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发展的国际化、高品质科技载体,努力打造新型产业创新社区;共同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围绕现代食品营养谷、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无人机细分产业赛道,打造6-8个共性技术平台;共同培育平谷产业人才高地,在人才引进、人才评估、专家评审、科技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双方选派干部挂职交流,激发平谷产业运营人才队伍活力。
    最后是擦亮“高大尚”平谷新名片。积极引入全球知名论坛,共同发起“高大尚”平谷发展论坛,积极参办或联合主办全球知名论坛峰会,开展研讨会、产业路演、人才实训等活动,推动一批具有影响力、发展潜力的科技项目落地平谷区。
    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杨洋强调,政企通力合作,可以共同推进农业中关村创新企业孵化器落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孵化一批创新企业,并通过投资创新企业方式获取收益。在平谷中关村农业科技园创新工场、国家科研总部创新中心基础上,充分发挥京瓦中心、新希望、大伟嘉、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等新型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携手开展生物种业“卡脖子”领域的联合攻关,抢占数字农业和未来食品前沿赛道,联动中关村平谷园,打通科技成果孵化,加速产业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