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作者:
■林清
很多人谈起创业刚起步时,都常会用“难”“苦”等形容词,而于子洲用的更多的是“幸福”一词,他说:“奋斗的过程也是幸福的。”回望企业发展历程,于子洲并不觉得那是一段很艰辛的奋斗史,而是满满的幸福史。
笃行:“小作坊”蝶变上市公司
《易经》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笃实,是一种态度,躬身前行,踏石留印,以求有所得有所成。于子洲先生正是这样一位笃行的实干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于子洲肩负着宝应县曹甸镇党委、政府的重托,走上了摸索创办乡镇化工厂的艰辛道路。他带领一帮调研团队跋山涉水,经过多方奔波,终于联系接触上四川晨光化工研究院院长,并在院长的关心和帮助下,留在研究院潜心学习深造一段时间。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提升,为晨化股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986年3月,宝应县晨光化工厂正式挂牌成立,刚开始公司只有两间平房、8名职工,车间的反应釜只有50立升。多年来,他每日早出晚归,不畏艰辛,脚踏实地,奔赴在市场第一线。正是这份久久为功的韧劲,驰而不息的精神,激励晨化人追梦前行。
2017年2月13日,开市交易的铜钟声响彻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厅,洪亮的钟声,见证了“小作坊”实现完美的破茧成蝶,宣布了晨化股份成功上市,标志着晨化开启了新的征程。晨化股份上市,成为全县第一家走进A股市场的民营企业。上市以来,晨化股份先后设立了淮安晨化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大江新材料化工有限公司、南京晨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晨化(福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企业脚踏实地,不断发展壮大。
笃信: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于子洲笃信:企业的市场制胜之道,不仅在于实践精神,更在于创新精神。于子洲认识到化工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节奏快。于子洲以过人的谋略,坚毅果敢的拼劲,抢占制高点。在科技创新上,抢快一拍,领先一步。在激烈的商战中,摸行情,抓信息,搞调研,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迈出了人生新的跨越。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于子洲每年都会不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招贤纳士扩大技术队伍,大搞技术革新,创成全县乡镇第一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他亲自主持了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先后与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武汉大学合作的“LED封装用有机硅树脂”获得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的“一步法烷基糖苷”获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的绿色聚醚胺项目,获2015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200万元。
在于子洲亲自主持和参与下,晨化股份先后取得10多个国家火炬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还承担了国家火炬城市规划3项,省高新技术产品21项,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2项,晨化股份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还获得多个省市科学技术奖。
正是得益于科技创新,晨化股份已发展成为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表面活性剂、阻燃剂和硅橡胶产品重要生产基地,产品畅销海内外。
笃见: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于子洲一直强调,践行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才是企业家精神建设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企业是要做公益事业,保持爱心,要不断回馈社会。作为企业家,他时刻担负着应尽的社会责任。他不忘回报社会,一直助力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在公司一次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于子洲曾说过一番掏心窝子的话:“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然而命运并不会垂青所有的人,他们(残疾人)在生理上、心理上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痛苦,将心比心,他们也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期盼拥有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多年来,他致力于残障儿童启智康复、改善贫困精神病患者病情、参与公共福利捐赠、为老年白内障患者提供复明手术等,累计捐款2000余万元。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国蔓延后,于子洲了解到消毒液紧张,立即召开全体领导班子会议,采取24小时人歇机器不歇的工作状态,加班加点生产过氧乙酸消毒液。他自己也奋战在生产一线,把控产品质量,严格把控消毒剂的“出厂关”。为党政机关、学校等及时捐赠了一批批消毒液,为地方的防疫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业有成的于子洲,在本该是好好享受生活的年纪却不忘初心、壮心不已,偏偏选择乘风破浪,继续带领着他的晨化股份团队前行。“奋斗不分年龄大小,无论选择什么行业,要做的是沉浸其中,热爱它并为之奋斗。”于子洲自信满满地说道。
(作者系晨化公司行政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