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港口复苏

——从港口看物流运输保通保畅

作者: ■叶昊鸣贾远琨陈灏王凯

    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4亿标箱,同比增长3%,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500万标箱,同比增长6.1%。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5.8亿吨,其中内贸吞吐量增长0.5%。
    港口,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晴雨表”。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影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我国沿海港口曾一度面临人手紧张、作业效率降低等压力。
    面对疫情这场“大考”,2万余名上海港员工第一时间封控作业,通过全覆盖的核酸筛查、切分小单元进行封控管理、启用超百万张电子通行证等信息化无接触式的生产作业,在封控的2个多月,作为国际贸易和全球物流重要节点枢纽的上海港,始终保持24小时全天候作业不停不乱。6月,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平均值为3228.37点,较上月平均上涨3.5%。
    “智慧化、智能化为我们的港口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助力。”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轨道吊经理王心成说,全自动化码头已实现5G信号全覆盖,氢动力轨道吊采取5G传输,满足工业传输要求,技术应用更灵活。尽管整个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的人力减少80%以上,但作业效率却提高了30%以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外贸集装箱量增幅达8%,实现难能可贵的稳健增长。
    落实落细防控措施,科技创新赋能运行。与此同时,我国多个港口也在积极拓宽航线,增加货运能力。
    天津港联合天津海关实施“提前申报、抵港放行、船边直提”模式,同时全力提升中蒙班列海铁联运服务便利化水平,确保蒙古国过境货物在内的各类货物高效接卸运转,5月共组织发运95列中蒙班列,单月发运量超过1.05万标准箱。
    疫情影响之下,我国港口运行的复苏回暖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一系列帮扶政策纾困解难。
    深圳发布港航资助细则和绿色港航资助细则,每年安排超2亿元资助深圳港航业发展,优化海铁联运资助项目申请条件,通过增设考核年度内在深圳港完成1000及以上集装箱量的申请条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大力推行“公转水”和“公转铁”保障涉疫期间港口集疏运能力提升;引导主要国际班轮公司加强在上海港等枢纽港口航线航班和舱位投入的保障;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实施定向降低沿海港口引航费收费标准等政策……中央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助力港口航运企业渡难关、保市场、促订单。
(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