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工商联+”服务机制

作者: ■许俐

    今年以来,湖北省襄阳市工商联以推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上下真功、求实效,探索建立并大力推行“工商联+公检法司”服务机制,积极主动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对接联系,用好法治“晴雨表”、架起法治“连心桥”、开通法治“直通车”、打好法治“组合拳”,凝聚起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为护航民营经济插上法治翅膀,助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由“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
    2020年1月,襄阳市工商联正式成立了襄阳市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中心。中心成立后,注册企业数量与日俱增。
    一些企业面临货款未付、债务偿还等问题,按照法律规定,法院可依法查封其财产。但有的企业还在正常生产经营,如果账户被查封、资金链断裂,其结果就是“死路一条”。遇到这样的情况,襄阳市工商联会在认真调研其生产经营情况、企业信用等前提下,出面请求法院仅查封其固定资产,保证其正常生产、销售,最终可偿还债务,实现“双赢”。
    中心还受理了一例企业诉求:企业被告上法庭,但是起诉人躲在国外迟迟不回,企业财产被查封,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咨询法律顾问,中心建议企业以虚假诉讼罪告该起诉人,同时邀请市区两级公安机关召开诉求交办会,为该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襄阳市工商联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常态化的联络协作机制,能够更好更快地服务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由“单兵突进”到“协同作战”
    襄阳市工商联通过设立专门的联系机构和联络人,加强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建立常态的协调沟通机制,推进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合作方式不断创新。
    “工商联+法院”,诉求化解更顺畅。从2018年至今,襄阳市工商联与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持续合作,印发意见、建立联络机制、签署备忘录,明确建立联络协作机制、联席会议机制、信息互通机制、诉求联办机制、联合调研机制等九大机制。2022年6月,襄阳市工商联与襄阳铁路法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推进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为企业提供多元的纠纷解决渠道。
    “工商联+司法局”,律师服务更有力。襄阳市工商联组织律师为企业全面开展法治体检服务,帮助企业发现管理风险;发动律师入驻湖北省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平台;建立律师事务所与工商联、工商联所属商会联系合作机制。
    “工商联+检察院”,合规改革更深入。襄阳市涉案企业合规检察改革工作全面展开,确定了第三方监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工商联,负责牵头研究制定涉及监管考察制度的措施、办法、法律政策问题,以及对第三方监管人进行管理等工作。
    “工商联+公安局”,企业发展更安全。襄阳市工商联与襄阳市公安局建立民营企业诉求处理“绿色通道”和高效服务民营企业机制,开展“千警访联千企”活动,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服务和帮助。
由“急难愁盼”到“亮点纷呈”
    襄阳市工商联通过强化与公检法司等部门的联系合作,在为民营企业提供法治需求、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化解民营企业纠纷等方面成绩斐然——
    民营企业诉求化解有效。2020年以来,襄阳市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中心共受理涉法涉诉诉求案件45起,与襄阳市公、检、法三部门联动处理办结40件。这些案例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困难、增强了信心、促进了发展,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以典型案例上报市政府,并得到市领导的肯定。
    合规检察改革成果丰硕。襄阳市工商联联合市检察院做好第三方监管人的管理、规范人员选任工作,对聘请的49名第三方监管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探索组建“飞行监管”团队,对合规监管模式办理的涉企案件进行“飞行监管”,保证第三方监管团队依法客观公正履行监管职责。截至目前,双方合作共处理合规考察案件7件,其中2件已进入验收阶段。
    “万所联万会”成效显现。襄阳市工商联、市司法局、市律协联合举办“律商互联法治同行”暨“万所联万会”活动启动仪式,现场5家商会与5家律所签订了对接协议。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共有124家商会与49家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机制,其中市工商联所属30家商协会全部完成了对接工作,实现了全面覆盖。“万所联万会”机制建立以来,结对律所参与了商协会“法律三进”“法治体检”、培训宣传等大量活动。
    商会调解工作有序推进。2021年4月22日,在襄阳市工商联、市司法局、市中院主要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经沟通协商,襄阳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商调委)正式成立。同时,三方共同督办,把商调委组建工作向县市区工商联(总商会)和市直属商协会延伸。目前9个县(市、区)工商联(总商会)全部成立了商调委,14个市直属商会成立了调解组织,调解各类纠纷97件,其中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市铁路法院联合调解8件运费纠纷案。
    (作者系襄阳市工商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