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人返乡 千万人就业
“归雁经济”助力河南乡村振兴
作者:
■孙清清
脱掉“白领”身份变身“绿领”创客,在河南省,“归雁”领航已成为激活农村、农业发展的一池春水。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新产业,已经成为返乡创业者普遍选择的模式和领域。
据悉,2011年,全国农民工输出大省河南在农民工省际流动上发生了一个历史性变化——省内就业人数首次高于省外。10余年间,河南省农民工回流趋势不断强化。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10年间,输出省外的农民工仅增加约59万人,省内就业的农民工则激增约610万人。
如今,在河南昔日的传统农区里,得益于返乡创业和产业转移,各具特色的产业新城拔地而起,行业冠军迭出。“归雁”领航,正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雁”归来
唐书景的家乡河南省周口市,号称“豫东粮仓”,是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市,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高达300多万人,其中到省外务工的有170多万人。1993年,17岁的农村青年唐书景,离开豫东农村,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远赴广东东莞一家鞋厂打工。
2010年,唐书景看中家乡周口市淮阳区劳动力资源充沛、人力和土地成本低的优势,在淮阳租厂房,尝试向中西部转移帽子生产线。
历经10多年创业发展,唐书景在淮阳的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从4亩扩至107亩,建起一栋栋标准化厂房,产品涵盖布帽、草帽、毡帽等,各类帽子年产能达3000万顶。以河南瑞能服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服帽产业已成为淮阳8个支柱产业之一。
唐书景介绍,瑞能服帽仅在淮阳就拥有千名员工,工厂配有宿舍楼、餐厅、图书室,免费吃住,另外,他们还在淮阳及其周边县区、安徽、湖北等地建起“卫星工厂”,让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门口就业。
据了解,像唐书景这样,有更多的“归雁”举家返乡,推动地方产业发展。
据河南省人社厅统计,河南返乡人员的创业领域涵盖种养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中,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新产业,是返乡创业者普遍选择的模式和领域。一些返乡创业者把农村电商物流视作创业主选,通过线上与线下、当地与外地、国内与国外的连接,不仅促进了农产品外销,还带动了农业生产、销售组织形态的创新。
“绿领”创客
“家人们,马上开播了,欢迎大家进入我的直播间。”在一间堆满面膜和洗护用品的仓库内,简短开场后,身穿西服、讲着河南味普通话的段岗强,面对直播屏开始了直播带货。
段岗强一旁的5名直播助手也忙碌起来。“他们是附近的村民,担当我直播的运营、场控、中控和助播,一次直播带货,最高卖上万单。”段岗强说。
今年45岁的段岗强十几岁就到郑州、北京等地学厨、当厨师、开饭店,赚钱后返乡开食品厂。他2018年“二次创业”,流转土地,发展200亩玫瑰花种植,与南方一家化妆品企业合作,采取“玫瑰花种植+休闲采摘+深加工+品牌+直播带货”模式,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新业态。
“发展玫瑰花产业,仅销售鲜花和玫瑰花茶,一亩地的净利润就在6000元。”段岗强说,此外,通过提取玫瑰花液,研发和销售玫瑰面膜、玫瑰系列洗护用品,产品附加值更高。
如今,段岗强彻底甩掉了“农民工”标签,他更倾向于称自己为与绿色农业打交道的“企业家”,自称是不同于“蓝领”“白领”的“绿领”创客。
“三产”新版图
在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的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李寨村,曾是一个不起眼的贫困村。得益于返乡创业和工商资本下乡,10年间,李寨村的村集体资产实现由零到亿元的飞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7倍,村里还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版图。
2012年,李寨村在外经商的企业家李士强辞去企业职务,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2013年,李寨村与河南亿星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周口市李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村委会干部任法人,在村民同意的前提下,5年里把全村30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开展规模化、多元化经营,重塑农业业态,提高亩均收益,让农民得实惠。
淮阳的帽子、“绿领”创客、李寨村的新农业……如今,伴随返乡创业,一批产业从无到有,形成集群,座座产业新城正在河南乡间逐渐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