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基金首席研究官朱红裕:
用包容开放的心做投资
作者:
■李涛
从清华工学硕士到证券研究所研究员、从国投瑞银基金经理到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从弘尚资产到招银理财……在聊到自己丰富的职业经历时,朱红裕谦虚地说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但正如朱红裕十分推崇的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所言:“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付出辛劳,运气就只是个没有现实意义的词汇。”
“终身学习”是朱红裕反复强调的词。他很喜欢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作为警示:“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投资的路平坦宽阔、无边无际,但绝大部分人都爱从山旁小道抄近路。而朱红裕对自己的要求是终身学习、不断提炼自己的投资方法,坚定不移地做长期难而正确的事情。
作为持续耕耘的回报,朱红裕的代表组合——国投瑞银稳健增长,在其2011.5.20至2013.7.31的管理期间,取得了29.26%的超额收益,任职期间还分别获得1次晨星奖、2次金牛基金奖和3次明星基金奖。
经历了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公募与私募的摸爬滚打,朱红裕的投资视角有什么独特之处?我们从选股、决策和控制波动的角度,总结了他的投资特点:
一是选股:在高胜率的前提下,结合中高赔率精选优质公司。朱红裕不太认可其他人的“找牛股”思维,他认为这种思维是赔率驱动的思维方式。“二级市场的投资讲究的是复利,组合要有滚雪球的能力,尽可能让组合里的公司胜率都很高。”
在这样的思维驱动下,朱红裕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深度研究行业与公司上,力求精选出长期胜率高的公司。对于估值,朱红裕也认为要把估值放到后面看,因为估值“本质上是赔率问题”。
二是决策:在高胜率和高赔率情况下买入。朱红裕心中的理想投资状态是,在高胜率和高赔率的情况下买入,即公司基本面竞争格局好、需求长期向上,同时景气、预期在底部。这样的投资往往是逆向投资,十分考验基金经理的心态。对此,朱红裕把投资比作农民种地:“要忍住寂寞,像农民种地一样,前期一点点松土,等待时机播种、收获。”至于卖出,朱红裕认为有三种卖出条件:基本面发生变化、标的实现了预期收益、有更好的选择。朱红裕并不是“买入就不动”的选手。他十分认同霍华德·马克斯的一句话:“面对周期,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要去往何处,但最好明白我们身在何处。”因此,他也会根据景气度做出适当的择时操作。
三是控制波动:行业多样化+不高度集中。“回撤达到x%就砍仓”“估值极高就退出”这些市场上常有的控制波动的办法,都不是朱红裕想做的事。他认为,真正实现中高收益、中低波动的,是行业的多样化。
“投资如果只在某个行业里‘耕地’,不可能比较好地控制波动。这个地有可能遇到旱灾、洪灾,会遇到各种情况,你控制不了。”因此,朱红裕不会过度集中。
过去丰富的职业经历与长期深度学习赋予朱红裕的,不仅是独特的投资方法论,还有一种“企业家”思维和跨越历史的全球视角。
今年以来,许多投资者会为波动的股市感到煎熬。而朱红裕却对包括制造业升级产业链、房地产以及部分港股在内的一些板块较为乐观。
“我可能会关注跟中国产业升级或者制造业升级相关的行业,包括高端装备、工业服务、计算机软件、云计算相关,等等。逻辑很简单,中国现在的人均GDP是1.2万美元,但如果要跨越到2万美元甚至更高,那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完成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如果中国一直是低端的制造业,随着国际贸易的冲突以及本土成本的高涨,优势会越来越弱。参考一下全世界完成从1万美元到2万美元跨越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等,靠的都是制造业,都真正完成了转型和升级。”